關注轄區的困境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心理健康關愛教育,構建社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關愛服務體系,5月19日,蕪湖市鳩江區清水街道萬春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蕪湖市青禾社會工作發展中心聯合開展護童志愿者賦能培訓,本次21位轄區的信息員和護童志愿者參加了活動,青禾社工李同梅帶來了心理健康講座——家社共育 陽光成長。
活動開始,社會工作師、國家心理咨詢師李同梅通過暖場活動相似圈既了解了參加人員的角色、家中孩子的構成等,又促進大家彼此看見,感受溫暖。
隨即,李老師一邊授課一邊與大家互動,在志愿服務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在自身帶孩子和孫子時可能存在的境遇,有疑問,有解答。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李老師就關系的建立,家庭教育、有效溝通、助力成長等展開講述。
與法相依:就《未成年保護法》和《家庭教育促進法教育》中部分內容進行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做人的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滿足未成年人需求,“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等原則,在社區、家庭、學校等多元主體搭建未成年人保護平臺,形成多元主體聯動機制的合力來共同推動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促進護童志愿者了解在服務中具有一定的理念和框架。
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方法逐一講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相機而教,李老師結合案例讓大家理解到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功效,尊重是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前提,是關系建立的基礎。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圖很直觀領略到幾代人不同的需求,并清晰了解了兒童和青少年的需求和差異。李老師就不同家庭孩子的需求略做分析,面對不同服務對象的行為表現,如作業拖延磨嘰、看手機玩游戲、挑食偏食、發脾氣、不聽話、“拿東西”、撒謊......對未成年人背后的需求,關注重點和溝通方式進行講解,并給予一些教育方法的指導和建議。
有效溝通:溝通,從了解開始,家庭教育是關注人的情緒情感完整的教育過程。最初兒童只有簡單的喜怒哀樂,慢慢就有了嫉妒、羞恥、內疚等復雜的情緒,或者混雜多種情緒,與外界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怎樣與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在場不少人員面露難色,李老師就青禾渡過青春號抑郁青少年項目服務心得與大家討論分享,做到足夠耐心、基本尊重、多些寬容誠信,并就善心和善行做了服務心態的區分和覺察。
助力成長:如對情緒梳理,以“資源取向”的積極視角。識別和監測壓力、調節壓力方法、應對焦慮和壓力策略等討論交流,助人自助,讓志愿服務的愛有溫度。
這既是一場為護童志愿者賦能的培訓,又是一次人文關懷的實操。次日,社區志愿者和青禾社工對轄區重點關愛的困境兒童開展個案服務,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到預防。在萬春·青禾讓愛發生,積極探索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有效模式,打好“組合拳”,做好風險防范化解,不斷推進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邁上新臺階。
(江小青 倪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