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闞集社區人性化、一站式的服務,加上小板凳會、逢四說事等一系列舉措,真正解決了老百姓生產生活中一些急難愁盼的大情小事,讓我們感受到黨對群眾生活的關心,更使我們對美好的生活充滿信心。”家住肥東縣包公鎮闞集社區田埠一組68歲老黨員闞家倉說道。
4日,是包公鎮闞集社區“逢四說事”日,社區工作人員、村民議事代表、五老成員等群眾圍聚在“闞氏說事”議事亭,就村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面對面進行交流,一對一進行答復。村民闞延同提出,自家房屋前面一排房子東邊原來有條路,因各種原因此路已有十幾年不能通行,要求社區給予解決。等“闞氏說事”群眾反映結束后,社區工作人員及五老立即趕到現場,并請來本隊隊長及鄰村隊長、附近群眾了解情況,得出結論是該戶原來一直沒路,就近的住戶闞道標也拿出蓋房協議,顯示沒有道路標識。下午,社區就此時召開議事代表議事,最終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多方協調,社區兩委干部還一同前往砍去雜樹,闞道標戶也同意讓出走道,至此,基梗路事件圓滿落幕,村民闞延同對社區的處理結果“豎起了大拇指”。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精辟論述,為我們今后的基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身為該社區黨總支書記崔燕軍表示,闞集社區有19個村民組,常住人口2721人,這些年來,民生工程、脫貧攻堅、環境改造等在黨建引領下全面走上良性循環軌道,社區通過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直接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能效,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通過黨建引領變輸血為造血,肥東縣進一步鞏固了城鄉社區事務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進程,明確了縣、鄉兩級政府及其派出機構、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村(居)民小組、駐社區單位、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物業服務企業和網格員、當地戶籍居民、非戶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作為協商主體,利用鄉鎮、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治中心、小區黨群服務站(睦鄰點)、小區居民活動中心等綜合性服務陣地及小區(自然村)內亭臺院落等協商平臺,堅持廣泛協商,健全協商制度,創新協商形式,細化協商內容。社區工作協商委員會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和村(居)民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按“8+X”模式確定成員,規范議事規程。完善建立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今年3月份,由縣民政局牽頭,聯合縣委組織部、縣委農辦,出臺《關于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職能職責。
該縣店埠鎮和平社區黨委書記陳浩說:“城市治理得好不好,居住在這里的群眾最有發言權,社區圍繞構建黨建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育、自治強基、智治支撐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打造了幸福、和諧、溫暖、活力、陽光、從善的“六型”社區,努力當好社區居民的貼心人,著力解決好廣大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縣民政局緊緊圍繞中共合肥市委關于加強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完善基層治理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引領推動物業服務企業服務規范化、科學化。全縣共有166個物業小區,城市社區城中村、“三無”小區242個,全部落實了所屬轄區社區黨組織對住宅小區黨建工作兜底管理責任,實現住宅小區黨組織覆蓋,把黨支部建在小區,把黨小組建在樓棟,推進“紅色物業”建設,配合縣住建局成立縣物業行業黨組織,對166個物業小區指導和推進物業服務企業黨建工作。規范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適時實施“村改居”和超大規模城市社區拆分工作,城市社區由16個擴展到30個。
“沒想到,我們住在新建成的新農村里,由于自己身體原因走不了路,加上距離社區的養老助餐點較遠,就餐不方便,在社區黨組織召開的小板凳會上,我家男人就提出這個困難,沒料想,當天中午,社區志愿者就將熱氣騰騰的飯菜送到家里來,真是讓我們老夫妻倆沒想到,這么小的小事情,社區解決得這么快,送來的菜品豐富,適合我們老兩口的口味,真的是雪中送炭,這種解決群眾生活難題的小板凳會,我們打心眼里佩服,有黨的關懷,我們的生活就更加幸福。”70多歲的肥東縣古城鎮蔣集社區顧發根、樊進華夫婦對社區開展“小板凳會”贊不絕口。
“和城市社區不同,農村社區比較分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就要求我們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群眾提供周到服務,在社區工作,不僅要有投身基層的熱情,更要有敢于奉獻的責任意識與使命。”蔣集社區黨委書記顧家華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繼續把居民需求作為“工作標尺”,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全力辦實事,解民憂。
“逢四說事”是肥東縣以推廣“四事四權”工作法為契機,打造“群眾說事”的新平臺。包公鎮闞集社區黨總支積極響應鎮黨委要求,開展“逢四說事”,暢通與群眾溝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的了解百姓的需求,圍繞社區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山林路綜合發展的主基調,統一建立了“說事”登記簿,在“說事日”,能直接答復解決的,現場解決;當時不能解決的,按程序限期處理;社區無法解決的問題,向鎮里匯報。處理重大問題時,將處理程序和結果予以公示,并由社區干部征求當事人意見,由當事人簽字認可。“社區治理成效沒有統一驗收標準,但人民群眾滿意度是一把衡量好壞的標尺。社區黨總支書記崔燕軍由衷說道,下一步,社區將進一步建立健全議事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和公開機制,讓群眾看得見、辯得明。該縣響導鄉趙亮社區緊緊依托黨建引領“四事四權”開展工作,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社區開展“敲門問事行動”“暖心慰問行動”,網格員化身“服務員”“宣傳員”“排查員”,做到有走訪,有記錄,有解決,村民還可以直接通過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線上查看社區黨務公開、財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內容。在具體“議事”過程中,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實施,把問題擺到桌面上,讓身邊人評身邊事,先后解決增減掛拆遷、果蔬產業園大棚維修、人居環境整治、弱勢群體關懷、抗旱保收、疫情防控等問題,幫助脫貧戶和產業園銷售滯銷農產品15.8萬斤,獲利41.5萬元。
為進一步加強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該縣連續三年實施合肥市村級社區服務中心(站)達標工程建設,累計投入4600萬元,著力解決全縣60個社區組織活動場所位置不適中、面積偏小、功能不配套等問題。優化城鄉社區服務用房空間布局,實行“一站式”辦公,是擴大社區公共服務覆蓋面,拓展社區市場化服務領域,大力開展社區志愿者服務,以創建全國文明縣城為契機,積極動員黨員、團員、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教師、青少年學生以及身體健康的離退休人員加入志愿服務隊伍,推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在保障上,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減輕村級組織工作事務負擔,為村級組織和村干部松綁減負,激勵村干部擔當作為,不斷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
(高楨 國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