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18年以來,黃山市住房城鄉建設系統著眼于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實現城鄉建設管理品質跨越提升;加快構建“城市組群+區縣城+重點鎮+美好鄉村(傳統村落)”的四級城鎮體系;推進中心城區擴容升級,加快構建三江口核心商圈,提升老城區、拓展城西片區,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城市美譽度進一步提高。
黃山市城區越來越美麗。潘成/攝
路網更通暢,老小區展新顏
2021年,全市城市道路總里程1035.7公里,比2017年增加278.72公里,人均道路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多9.04平方米。城市路網日漸完備、交通“微循環”逐步完善。配建停車位和新建公共停車場加速實施,四年來全市累計新增停車泊位10702個(中心城區新增停車泊位4741個),城區“停車難”問題逐步緩解。
預計2021年底,全市綠化面積2.4萬公頃,各類公園綠地、廣場達55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78平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多0.98平米。形成了以山水林地為依托,城市公園、濱江街頭綠地為主體,道路綠化為支撐,小區綠化為基礎的城市綠地系統。大力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項目,城市生態環境水平躍居全國前列。
截至2021年底,全市城市供水管網將達到1656.3公里,城區供水100%覆蓋;市政雨污管網1403.2公里(雨水管網710公里,污水管網675公里,雨污合流管網18.2公里),全面加強城市內澇點、積水點改造,年來累計改造41處;全市污水管網達688公里,5年來實施中心城區29條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黃山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祁門縣污水處理廠遷建,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28%;全市天然氣儲氣能力達91萬立方米,供氣管道837公里,用氣人口29.53萬人。城市地下管網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共產生告警15.8億件,其中有效告警330件,處置率100%,有效保障了城市安全。
全市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整治310個,改造面積647萬平方米,惠及住戶59420戶;全市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8577套,改善了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優化了城市布局。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51.2平方米。
城鄉更干凈,文化保護更完善
黃山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建成運行,年均生活垃圾處理量超25萬噸、發電量達1億度。市內全域生活垃圾應收盡收、應處盡處,實現生活垃圾處置從填埋向焚燒過渡,從無害化向資源化跨越。全市餐廚垃圾收運體系基本建成,餐廚垃圾能力達115噸/日。全市建成(在建)4個建筑垃圾處理廠,實現對大件垃圾、裝潢垃圾的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建成市縣一體化數字城管信息系統,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率先在全省全面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場化運營。通過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項目,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中國傳統村落得到有效保護,全市累計271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占全國傳統村落總量的3.9%,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列第二名。
2018年以來,黃山全市累計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29.45億元,年均增長24%。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建筑企業總數從2017年底的142家增長為目前的304家(不含施工勞務企業25家),一級資質企業由7家增長為26家,二級企業由50家增長為114家。建筑業從業人員達到8余萬人,建造師、建筑師、高級工程師等持證管理人員達1.5萬余人。
開展城市體檢工作,找出城市“病灶”,為城市更新提供依據和建議。加強歷史文化保護,順利完成歷史建筑保護試點工作,推進實施徽派建筑數據庫等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完成2327處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完成11處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報批和7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健全歷史文化保護法規政策體系。
今后五年,黃山市住建系統將堅持國際標準和黃山特色,把黃山建成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6年,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安全高效的現代化新黃山城市建設管理體系,城鎮化率達到59.26%。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編輯:宋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