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那天,去五姑家拜年。
五姑家在一個小村莊。車子穿過許多條曲曲彎彎,風景宜人的鄉村公路。隨處都是綠茵茵的麥田。連綿不絕的樹木,排著整齊的隊列向車后退去。
穿過一個熱鬧擁擠的小集鎮。
我曾經特別熟悉這個地方。但許久不來,仍然需要導航輔助。
車子停在一個連著院子的小樓外。記憶有些模糊,我不能確定這是不是五姑家。鄉村建造的房屋都有著相似的外表,并且門挨著門。但高先生說,他可以肯定是這里。他也來過。
五姑和姑父看到我們來,特別開心。
五姑把瓜子、開心果、松子、蘋果端出來,讓我們坐在院子里太陽底下吃。那天天氣晴朗,太陽出得很好。五姑讓姑父去菜園摘菜,我要幫姑父摘菜,他堅決不讓。他說他要用鐵鍬刨蒜苗,說我弄不動。五姑端出油炸野生魚,糯米粉蒸肉,面包雞,羊肉牛肉,一大盤土雞蛋,就這樣在院子前面過道的小廚房,和后面樓房房間的路上過來過去,準備做菜燒飯。
院子是水泥地。角落里留了一大片空地,種了蒜苗、菠菜、白菜。還種了西蘭花,一開始我沒有注意到西蘭花。五姑將切好的鮮綠的西蘭花嗞啦一聲倒進熱油鍋里翻炒時,告訴我這是她種的西蘭花,就在院子里,讓我去看看。我出去到菜園看,果然就看到了好多棵西蘭花。
菜園邊上有好幾個很大的花盆,春梅正在盛開,桃紅色的花朵綴滿花枝。還有一個角落,圍著網子,養了咕咕直叫的雞。
“我記得院子里還有一棵很小的棗樹啊,上面攀著一株什么花,怎么不見了?”
“棗樹死了,就在那里,你看,那一塊后抹上的水泥地跟周圍的顏色不一樣。”姑父微笑著指給我看。
高先生發現了一個本子,問我是五姑還是姑父寫的字,他說寫得很好。我看了,也很驚詫,字跡工整、漂亮,寫的有唐詩,有宋詞,密密麻麻,一本厚厚的筆記本都快寫滿了。直覺告訴我,這是五姑寫的。去問了五姑,果然就是。
五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謙虛地說她寫得不好。
五姑告訴我,她已經堅持寫了兩年了,沒有臨過帖,主要是抄寫唐詩宋詞。抄寫的過程,不僅將字練得進步很大,而且使她背住了將近兩百首詩詞。
吃過飯后,五姑拿出她寫過的本子給我看,居然已經寫了幾十本,裝滿了床邊靠墻的一個小紙箱。紙箱旁邊的地板上又摞起好多。有一本不是筆記本,就是打印廢紙,不知道她在哪里找來的,用夾子夾了起來,在背面空白頁上寫。
五姑初中學歷,今年六十多歲。有個三歲的孫女。平時要幫忙帶孫女,要種地,要燒飯,要做家務。但她只要有一點空閑時間,就會坐下來寫字。臥室的床頭有一張簡易桌子,她就坐在那里寫。
姑父曾經不支持她,說農村人寫這些干啥,耗那么多時間,又不能掙錢。五姑說:“你要是不讓我寫,那咱倆就別過了。”姑父聽了,就什么也不說了,隨便五姑怎么寫,還開玩笑說她就是寫到坐那一直不起來,他也不管了。
那些詩詞,五姑不僅僅是會背誦,還理解含義,了解作者。她是在手機軟件上學習的,她經常聽那些講解詩詞的課。
五姑也畫畫。畫詩詞書本封面、內頁的插圖。已經畫滿了幾本素描本。她還看養生書,畫穴位圖。去田間走路鍛煉身體。在院子里做些簡單的健身操。書籍、練習本、素描本,都是她在廣東的女兒買了寄給她的。她女兒非常支持她。
五姑說村里婦女沒事喜歡聚到一起敘個閑話,東家長西家短,打打牌,但她不喜歡這些,她只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呆著,做自己喜歡的事。她說她抄寫詩詞的這兩年,覺得日子很充實,心里很平靜。
五姑說她會一直堅持下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