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左手拿著一根細竹,右手持著一把篾刀,只見篾刀從竹子身上輕輕劃過,一根薄薄的篾片就產生了……11月22日,在宣州區文昌鎮沿河村里河村民組馬松柏老人家時,他正在房門口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破篾。
馬松柏今年79歲,眼不花,耳不聾,手腿靈活,做起編織竹籃子手工活一點不也含糊。“我一天能編2-3個,每個籃子能賣8元。”馬松柏告訴記者,雖然掙錢不多,但他每天忙完家務就坐在自家門口編織著竹籃子。
宣州區文昌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陳沁告訴記者,馬松柏一家三口人,由于兒子馬茂旺有精神殘疾,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脫貧。“今年該戶享受了低保、殘補、重殘補助、產業扶貧等政策。家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低保,養老金,編竹籃。”
陳沁表示,根據產業扶貧政策,在今年的入戶摸底調查中,得知馬松柏老夫妻為了增加收入,常年在家手工編織竹籃,就為馬松柏申報了居家創業產業扶貧項目,一年補助3000元。“雖然家里困難,但是不能全部指望政府,我們現在還能掙一點錢。” 馬松柏說。
除了馬茂旺老人,文昌鎮還有另一對貧困戶夫婦也靠編籃子維持生計。90后幫扶干部史文媛在幫扶過程中,發現包保的貧困戶許金生夫婦年老體衰,無法外出務工,卻有編織竹籃的手藝。但是苦于缺乏銷售途徑,僅靠上門收購,除去購買的竹子,一個籃子只能掙2元錢時,心里特別難受。“他們都是80歲高齡,手藝非常精湛,可惜由于銷路不暢,導致收入太低,生活貧困。所以,我就想幫他們打開銷路。”史文媛說。
史文媛想到運用微信朋友圈,為貧困戶找尋“買家”,讓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益處。“今天冒昧地幫貧困戶純手工制作的竹制品做個宣傳,精美實用,也算是給貧困戶脫貧致富做個廣告,本人可以代購,貨到付款,不喜歡也可退貨。”史文媛通過自己的微信發出了這樣一條消息,又發動身邊親人朋友進行轉載、分享,把老兩口編織籃子的過程以及生活情況用圖文的方式進行推廣,沒想到很多人下了訂單。“多虧了這丫頭,這一個月我就賣出了100多個籃子,掙了千把塊錢。”貧困戶許金生激動地說。
采訪中,陳沁告訴記者,文昌鎮貧困戶中有30多戶會編織竹器,不少老人編織手藝很出名,不過銷路不太好。了解情況后,文昌鎮扶貧工作站開始積極創新精準扶貧幫扶方式,探索利用“朋友圈”、新媒體來幫助貧困戶,在互聯網與精準扶貧之間劃上了“+”號,實實在在幫助貧困戶脫貧了。宋本金 徐靜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