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11月23日從六安發布了解到,11月22日,六安市民政局通報了六安市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工作情況。
據悉,201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第十一章規定:“申請或者已獲得社會救助的家庭,應當按照規定如實申報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根據申請或者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的請求、委托,可以通過戶籍管理、稅務、社會保險、不動產登記、工商登記、住房公積金管理、車船管理等單位和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代為查詢、核對其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有關單位和金融機構應當予以配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申請和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為審核認定社會救助對象提供依據”。國務院以國家法規的形式要求各地建立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并將核對的業務范圍,由以前單純對低保對象的核查認定,擴展為所有申請和享受社會救助對象的核查認定。
六安市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的建設情況
成立核對中心由于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變化,人口流動性增強,就業形式的多樣化,生活方式改變,城鄉居民收入結構及財產構成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用傳統的以入戶調查、鄰里求證、單位出具證明為主的核查手段,已難以準確核實申請救助家庭真實經濟狀況,不能滿足形勢的發展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民政部先后下發文件,明確各級民政部門負責低收入家庭收入信息查詢核對的管理工作,公安、財政、人保、住建等部門予以配合,并要求在“十二五”末基本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都要建立相應的核對機構。六安市于2015年11月成立了六安市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確定我市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由社會救助科承擔,增加了2名聘用員額專司此項工作,2015年6月人員配備到位,并開展核對工作。
建成核對平臺經過民政部門的積極努力和爭取,該市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的建設工作納入了市政府社管信息大平臺一期工程建設之中,如期建成。2016年9月底,該市民政局下發了《關于召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業務培訓會議的通知》(六民社救電〔2016〕6號),召開了培訓會議,對各縣區民政核對機構領導及操作人員進行了核對政策和核對業務的培訓,收到預期效果,緊接著開展了核對平臺的試運行工作。
健全核對機制為推進該市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規范、有序、安全地開展,我們著力在全市建立健全核對工作機制。
出臺核對辦法。研究制定了《六安市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試行)》,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法制辦審核,該市政府主要領導審批,2016年12月28日出臺了《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六安市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試行)的通知》(六政辦秘〔2016〕186號),該《核對辦法》對核對范圍、核對內容、核對方式、核對程序以及工作規則等作出了明確規定,為民政部門查詢相關部門信息提供了政策依據,保障了我市核對工作有效實施。
推動數據共享。六安市政府多次召開了核對系統數據對接協調會議,市民政局、市政法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國土局、市教育局、市公積金中心等相關部門參加,針對核對平臺建設情況與數據共享對接需求,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任務,通過部門間共同協商、通力配合,為核對平臺提供了大量共享數據,有力的推動了核對平臺建設和數據對接共享工作,為核對工作的開展鋪平了道路。
規范核對流程,建立保密措施。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實行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監督、信息共享的原則;堅持授權查詢、信息保密和嚴格信息使用范圍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公平公正、依法核對的原則。在日常的核對工作中,申請救助家庭必須簽署授權書,授權對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查核實,委托單位必須向核對機構出具委托書后方可開展核對。為確保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不外泄、不濫用,我們制定了《六安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安全保密協議》,要求各級核對工作人員需與所在單位簽訂保密協議,必須對涉及核對對象的隱私等信息嚴格保密,不得向與核對工作無關的單位或個人泄露。
核對取得成效該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于2016年12月試運行,2017年正式開展核對業務,通過幾年來核對工作的開展,核對數據的豐富和完善,核對工作成效日益顯現,進一步提高了該市社會救助對象認定的準確性,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接受各類委托核對27.09萬戶次、63.64萬人次,提供核對預警10.86萬戶次、17.38萬人次,為該市社會救助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拓展了核對對象范圍,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工作,助力脫貧攻堅,民政部門積極配合扶貧部門開展工作,核對機構共接受扶貧部門委托核對5970戶1646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并報出了預警,提高了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精準認定工作。接受市總工會委托,對困難職工幫扶救助對象進行核對,全市累計核對了困難職工幫扶救助2399戶7371人,并報出預警,為困難職工幫扶精準救助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助力市總工會精準實施審核審批工作。
核對工作的主要內容與流程
核對范圍。根據《六安市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試行)》規定,核對系統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政府相關部門在實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時所涉及的申請社會救助對象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2017年底安徽省總工會、安徽省民政廳聯合出臺了《安徽省總工會 安徽省民政廳關于加強困難職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和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皖工發〔2017〕69號),將核對工作擴展到困難職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
核對內容。主要分為家庭基本信息,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財產和家庭支出情況等。? 家庭基本信息查詢來源是公安部門的戶籍信息和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殯葬信息等。? 家庭可支配收入查詢來源主要是人社部門、稅務部門、民政部門、工商部門、公積金中心等相關部門。? 家庭財產狀況查詢來源主要是銀行、證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公安部門、房管部門。同時,系統提供了預警功能,通過系統設置核對要素與公式、預警條件等,一旦進入核對,系統后臺經過自動計算,直接將不符合條件的對象篩選出來,并提供預警。
核對流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按照以下流程進行:1、申請社會救助應當由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向社會救助受理部門書面提出,申請社會救助家庭應當按照規定如實申報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簽署授權對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查核實的文書(授權書)。2、社會救助受理部門應對申請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的材料進行審核,提出審核意見后,提交給縣(區)社會救助管理部門審批。3、縣(區)社會救助管理部門在收到社會救助受理部門(鄉鎮、街道)提交的審核意見等相關資料后,認為需要對申請救助對象家庭經濟狀況進行核對時,向同級核對機構出具核對委托書。4、核對中心收到核對委托書后,審核核對對象相關材料的合法性、完整性。然后發起核對,通過數據交換平臺查詢信息,反饋核對結果,出具核對報告,最終將核對報告反饋給委托部門。
核對時限:核對機構自收到核對委托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完成核對工作任務,并向委托部門出具書面核對報告。核對對象需要跨縣(區)級以上行政區域核對的,或者因核對技術、核對數量等特殊原因需要延期核對的,可適當延長核對工作時間,但累計不應超過20個工作日。核對工作應遵循3個原則,一是 “先授權、后核對”,沒有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書面授權,不能啟動核對程序。明確了核對機構的核對活動是一種經授權代為查詢的行為;二是“無委托,不核對”,沒有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委托,不能啟動核對程序。明確了核對機構只能被動核對,不能主動核對;三是“只核對,不認定”,核對機構只負責向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提供委托核對對象客觀的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但不對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是否應該享受救助提出意見。明確了核對工作機構與社會救助審批管理機構的職責范圍。
安全保密。一是網絡安全。核對系統只能在政務外網上打開、登錄,通過政務外網實現與數據中心、各部門聯動。為此,該市電子政務辦為核對平臺組織開通了各縣區民政局、鄉鎮(街道)民政辦電子政務外網網絡。如果在其他網絡(如,家中和其他沒有開通政務外網的地方),是無法打開核對系統網站的。二是簽訂保密協議。辦法明確規定各級專門從事信息核對的人員,一個人對應一個賬號,一個賬號對應一個身份證號。并且所有系統操作人員的每一條操作記錄都留有操作日志,留下痕跡,哪里出現問題,就可以迅速找到責任人進行追責。三是嚴格規范操作,救助申請對象的核對授權書、身份證明及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委托書要掃描進入系統,并全程貫穿于整個核對流程,缺一不可。
核對工作的發展與探索
擴展核對系統應用。目前該市核對系統平臺主要用于低保、住房等救助的核對工作,尚未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下一步我們將與相關部門協作,積極開展醫療救助、教育救助、臨時救助等其他社會救助的核對工作。目前該市的核對系統已積累了龐大的數據資源,該市將積極加強與其他救助部門的合作,為其提供決策咨詢信息。
向移動端發展進一步加強核對系統建設,將核對系統拓展到移動端APP和微信。通過手機移動端app或者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登記信息,并將相關資料通過拍照上傳系統,不斷提升核對系統的工作效率。
加大宣傳力度。由于核對系統建立時間不長,是一個新生事物,許多群眾還不是了解。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傳統核查辦法已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著一些難以克服的不足和弊端,造成不誠信申報并獲得救助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社會上造成許多不良影響,甚至有損政府形象。這些都急需要核對工作的介入,使各項社會救助對象救助工作更加精準,科學規范。隨著核對系統平臺建設的不斷完善,必將會在政府的各項社會救助工作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其重要作用和意義,消除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僥幸心理,培養建立人們的誠信意識。
陸發布 陸民政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竇祖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