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利用4年業余時間,志愿提供500余條有價值的尋人線索,助力60多個失散家庭團圓;從警10余載,協助破獲公安部督辦“特大網絡販槍案”、“特大網絡販賣毒品案”;先后參與偵辦各類刑事(行政)案件11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50余人(歷年網上在逃人員12名)……
他是寧國市公安局情報大隊副大隊長宣恒,曾先后榮獲 “安徽好人”、“安徽省杰出人民警察”、“感動宣城十佳人物”、“宣城好人”,榮獲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2015年,公安部攜手央視《等著我》欄目、“寶貝回家”等媒介,聯手開展“打拐反拐”與“圓尋人團聚夢”大型公益活動。宣恒應邀加入,成為一名志愿者。而這一試,就試了4年。每天,宣恒在完成本職工作之余,還要擠出時間去做尋人線索的協查。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就統一反饋給公安部相關部門或者央視《等著我》節目組,再由他們聯系安排具體的責任單位負責落地核實。
一天,宣恒接到欄目組轉送的一條尋人求助信息,信息上注明求助者是小趙,七歲被拐,只記得兒時的家有山、有河、還有船,村子好像叫譚桐鎮(音),父親叫田某賓(音),其他信息都不記得了。
據小趙自述,30多年來自己始終在務工攢錢,只為找尋親生父母,并將這個心愿藏在心里。可網上搜尋,卻一無所獲。30年的變遷,兒時的記憶或早已模糊。然而,欄目組工作人員反饋說求助者小趙的記憶很深刻,并非常堅定地說地名沒有錯。隨即,宣恒再次從頭開始進行網上搜尋。
幾番嘗試失敗后,宣恒使用同音字搜索,發現四川省有一個壇同鎮,該鎮的相關描述與求助者小趙記憶中的地方較為相似,但繼續網上搜尋時卻發現該鎮并沒有叫田某賓這個人。
宣恒將這條線索反饋給欄目組。很幸運,在當地警方以及多方接力找尋之下,最終在壇同鎮找到了小趙的親生父母,不過小趙父親的名字并不叫田某賓。
“這一看似簡單的工作真正做起來并沒那么簡單,因為這些尋人線索可能只是一個模糊的地名、模糊的人名,甚至可能只是一個乳名、一個綽號。所尋找的人大多與求助者離散幾年、幾十年。特別是那些被拐兒童,沒有照片、沒有電話、甚至沒有記憶……有時幾乎所有能用的網上尋人辦法都使完,往往都不一定有結果。所以,找到有價值線索的難度比抓涉案人員還難。”遇到尋找線索困境的宣恒深有體會卻動情地說,“不過,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宣恒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曾收到中央電視臺感謝信,并先后30余次應邀參加央視《等著我》大型公益欄目;公安部與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寶貝回家”全國知名公益志愿者組織協會分別頒發的“宣恒工作室”牌匾……
高鵬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