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新聞客戶端訊 六安市財政局發布7月1日披露了2018年全市財政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和2019年財政改革發展情況。2018年,全市財政收入完成205.2億元,增長11.5%。
據悉,2018年六安市全市財政部門從財政收入質量、財政支出效益、財稅體制改革、財政預算管理四個方面聚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了財政收入穩中有進、財政管理提質增效、債務風險可防可控。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市各級財稅部門依法加強收入征管,著力提高征管效率和質量,實現了財政運行穩中有進,收入質量穩中有升。
一方面,稅收收入實現了應收盡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調度下,國地稅機構合并改革順利完成,財稅部門與各協稅護稅單位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治稅信息管理平臺作用,切實加強稅源監測分析,狠抓稅收清查清繳、挖潛堵漏,支撐了稅收兩位數增長。另一方面,收入質量穩中有升。2018年,全市財政收入完成205.2億元,增長11.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71.9億元,增長12.6%,占財政收入比重83.8%,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地方級稅收收入完成90.7億元,增長9%,占地方級收入比重74.1%,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財政支出效益進一步提高過去的一年,面對較大的財政支出壓力,財政部門通過加強庫款調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執行進度等措施,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保障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基本需求。
一是民生保障更有溫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全年民生支出344.5億元,占財政總支出83.5%。突出脫貧攻堅財力保障,落實專項扶貧資金與地方財力增長掛鉤機制,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1億元,增長59%。牢牢抓住民生工程這一社會建設重要抓手,履行牽頭抓總職責,精心組織實施33項民生工程,投入財政資金110億元,辦成了一批群眾歡迎、社會滿意的實事難事,民生工程實施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居前列。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市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出2.1億元,增長10.2%。統籌支持學前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全市教育支出60.5億元,增長12.7%。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約5%,城鄉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年490元、55元。“一元公交”覆蓋金安、裕安所有鄉鎮,葉集至六安主城區專線開通運營。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2.1萬套,改造農村危房2.1萬戶。
二是產業投入更有精度。牢固樹立“抓產業項目建設就是抓財源建設”的理念,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千方百計厚植財源,著力增強財政發展后勁。安排“三重一創”建設專項引導資金2億元,支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建設。安排工業發展專項資金0.7億元,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統籌安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重大科技專項、創新平臺等建設,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安排旅游、服務業、外貿、體育等發展專項資金0.7億元,支持服務業結構優化,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全域旅游等現代服務業。 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0.5億元,支持發展特色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整合發展。持續擴大有效投入,申請發行政府新增債券94.7億元,利用中央和省預算內基建投資資金26.7億元,籌措市級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86.4億元,支持建設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大工程大項目。
三是投入方式更有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撬動作用,著力推進“4321”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稅融通”、續貸過橋等政策措施,全年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6億元、“稅融通”貸款4.5億元,周轉使用續貸過橋資金20.1億元,通過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為5000余戶小微企業提供擔保貸款35億元,緩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將政府投資基金規模壯大至20.5億元,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參股)7支子基金支持產業發展。大力創新融資方式,積極推廣PPP模式,全市納入財政部項目管理庫的項目38個、總投資額351.2億元,全市落地項目數量、投資額,開工項目數量、投資額等管理指標成績均位居全省前3名。
財政改革進一步深化堅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財政發展各領域各環節,不斷激發財政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一是落實稅費征管有關改革。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減稅降費各項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全年兌現稅收優惠減免34.8億元、執行減費降率政策共減收1.7億元,其中我市自主出臺的下調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降低或減免工業和物流企業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政策減稅達1.8億元。二是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圍繞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建立事前績效評估機制,加強績效目標管理,市級預算單位整體支出和50萬元以上項目全部設定績效目標;做好績效運行監控,對政策和項目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實行“雙監控”,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強化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實行部門自評與財政重點評價的雙評價制度,市財政完成32個重點項目和14個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涉及資金17.3億元,市級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壓減下年項目預算2.11億元,根據預算執行進度壓減預算2.73億元。三是探索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積極開展市與金安、裕安、開發區財政管理體制運行情況、市區城市管理體制、中心城區土地出讓收入管理等調研,出臺市與葉集區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和完善棚戶區改造、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建設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理順市區財政關系。四是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實現市、縣、鄉國庫集中支付資金全覆蓋。持續推進非稅電子繳費改革,全面推行網上繳費,極大方便了群眾。加強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拓展監控范圍,完善預警規則,大力推行公務卡結算制度,市級“三公”經費支出實現“六連降”。五是債務風險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按照中央和省各項政策文件精神,堅持開好合法合規舉債融資“前門”,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后門”,建立了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舉債融資機制,完成了隱性債務清理甄別工作,制定了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方案,健全了政府性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完善了債務統計、政府債券資金使用等月報制度,加大了政府債務信息公開力度,形成了“借、用、還、控、管”的全鏈條債務管理機制,全市債務風險處于可控范圍,2018年我市政府性債務管理考核評分居全省第3位。
看點04財政管理進一步加強牢固樹立依法理財理念,全面提升財政預算管理實效,有效解決了財政發展中的問題,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一是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二是實行信息化綜合治稅機制。三是實行非稅收入財政直征模式。四是實行財務統管模式。五是實行經營性資產集中統管。六是實行國有企業脫鉤改革。
陸政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客戶端記者 竇祖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