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年油菜花遍地時,便到了安慶師范大學的傳統節日——海子詩歌節。1994年,安慶師大白鯨文學社第一次組織成員前往海子故居祭奠詩人,至今26年來,白鯨文學社的成員通過不同形式開展“海子詩歌節”,堅守著祭奠海子這項傳統。
海子逝世的第30年之際,白鯨文學社的80余名成員再次前往海子故居,用吟誦詩歌的方式緬懷詩人。
“透過你們,又看到了鮮活的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正如詩歌中所寫的那樣,每年3月,在一批批到訪的青年人心中,海子的生命在不斷延續。
站在懷寧縣查灣村的村口,便能清晰看見翻修過的海子故居,門前兩棵香樟樹,屋后是大片的油菜花地,這里是海子童年和少年時期所居住的地方,而海子的母親操采菊總是站在門口,面帶微笑地迎接著一批又一批的到訪者。
走進海子故居,海子的房間按照原樣陳設海子當年用過的書桌、床鋪和書架,房間不大,書架上的藏書占了一半的地方,從語文課本到莎士比亞全集,種類各不相同。操采菊告訴到訪的學生,“這些都是在北京買的,大學和工作時省下錢,幾分錢幾毛錢一本一本買的。”
靠窗的桌上擺放著“海子故居登記表”,上面記錄著每一批的到訪者。操采菊翻閱著登記表上的名字,她告訴記者除了在海子忌日前后,平時也常有到訪者前來,但這并沒有令她感到被打擾,“你們能來,開心,真的很開心。”反復說了好幾遍,仿佛透過學生們的身影,她又看到了鮮活的海子。
“對海子和詩歌的‘愛’讓我們相聚”
在白鯨文學社,對海子、對詩歌滿懷深情的同學有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2018(4)班的王茂華第一次讀海子的詩是在初中,青年文摘上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她喜歡上了這位純粹的詩人,她說:“以前常讀他的詩,現在想到這里親眼看看他。”
從初來乍到的新奇感,到注重對海子詩的體悟,白鯨文學社社長隆世瀅第三次來到海子故居,也有了一些新的體會,“是對海子、對詩歌的愛讓我們聚集在一起,前來紀念他,如果能有同學通過這樣的活動,慢慢開始接觸海子、接觸詩歌、甚至創作詩歌,便是我們文學社最大的愿望。”
“海子的世界我們進不去,但我們在嘗試觸碰。”當天的到訪者除了大學生以外,還有不少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喜愛海子的詩人,就讀于廈門大學的張勇敢認為,海子逝世30年恰逢自己25歲,“是時候該來看看他了。”海子墓前,到場學生默哀三分鐘后,獻花、祭酒、吟誦詩歌,用傳統的方式祭奠海子。
“白鯨人”的詩歌傳承
白鯨文學社中有不少喜愛海子的人,也有不少熱愛寫詩的同學。秘書學專業2018級的崔張誠自初中起就對寫詩很感興趣,“最初寫詩的沖動或許是想表現自己,現在卻慢慢覺得寫詩是在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種記錄和表達。”
海子的詩歌對崔張誠也有不少觸動,剛開始寫不好詩時總會向社里的學姐請教,“她會推薦我去讀海子的詩。那時從圖書館借來海子的詩歌集,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明白詩中的情感,但還是受到了很多感染。”在海子的詩歌影響下,崔張程開始逐漸走上寫詩的道路。
創辦《白鯨報》、制作《白鯨》電子雜志、開展白鯨詩歌展……文學社成立26年來,“白鯨人”在復興詩歌的道路上不懈努力。白鯨文學社中也出現了水牛、漠子、黑光等知名度頗高的詩人,同學們的詩歌作品曾在《詩刊》《詩歌報》《中國青年報》《校園文學》等各級雜志報刊上發表,一批又一批的“白鯨人”堅持創作,不斷傳承傳統的詩歌文化。
穿過農舍和大片的油菜地,在與操采菊道別后,海子故居行的隊伍開始返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018(1)班的何金濤卻不見人影,匆忙趕來的他手中捧著剛買來的兩本新書,《海子詩典藏》和《以夢為馬》,“讀海子的詩也是在探索詩人的內心世界,這次海子故居行令我印象深刻,看到海子房間中那么多的書籍,深深感到敬佩,同時更加激勵我要堅持讀書和寫詩。”
汪習習 朱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