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六安市人民政府發布 今天上午發布的消息了解到,2018年,六安市著力打造“信用+”,擦亮“信用六安”城市名片,成績斐然。
據悉,近年來,六安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各項部署,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制度框架逐步完善,誠信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信用+大數據”建設特色信息平臺
2017—2018年,該市全力打造“一網一庫一平臺”,即“信用六安”網站、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共享服務管理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全方位共享信用信息。截至目前,平臺共歸集全市273家部門共計1.2億條公共基礎信用數據,網站訪問量已達90萬次。
平臺同時部署了聯合獎懲、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雙公示”、誠信“紅黑榜”等信用應用系統,只要打開“信用六安”網站,不僅能查詢到企業、個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信用信息,還能注冊用戶查看信用報告。
為完善平臺數據,該市信用辦印發了市級公共信用信息目錄(2018年版)和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目錄,分別梳理了41個部門389項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事項,以及33個部門3000多項“雙公示”事項,目前清單還在不斷更新完善。
“信用+政務”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
為實現公共信用數據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政務服務中引入信用管理的理念。該市信用辦與市電子政務辦組織各部門參加研討會,完成與“互聯網+政務”的辦事項對接,在部門辦事流程中增加與信用紅黑名單和失信被執行人查詢接口,對審批流程進行“再造”。
辦事人員在材料申報過程中,自動調用市信用平臺的信用記錄,警示失信行為,同時開通紅名單人員綠色通道。行政審批辦理結果定期在市信用平臺公示,進一步對失信行為進行警示,引導群眾守法守信。
“信用+獎懲”,構筑新型監管體系
六安市不斷完善獎懲制度,對守信行為實施多部門聯合激勵,同時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受懲的教訓成為一生的“警鐘”。
2017年-2018年,全市制定出臺多項稅務、食品藥品、旅游、人社等重點領域“紅黑名單”管理制度,依托信用平臺公示“紅黑名單”3000余條。在稅務領域開展“稅融通”服務,納稅人的納稅信用、涉稅數據與銀行信貸對接,無需抵押、無需擔保、以稅定信。在政務失信機構和電子商務、涉金融等領域失信行為進行專項治理,開展“江淮風暴”行動打擊失信被執行人,“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同時,也建立了信用修復機制。市信用辦制定信用修復規范流程,失信市場主體可以按程序進行信用修復。
“信用+文化”,打造城市信用名片
近年來,六安市多措并舉加強誠信文化宣傳。同時利用報紙、電臺等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廣泛宣傳信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發布誠信“紅黑榜”,利用政務中心電子屏滾動顯示宣傳標語宣傳誠信建設工作內容;開展“誠信建設萬里行”,定期組織志愿者進入社區宣傳信用建設相關知識;開展“誠信教育主題月”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堅持誠信教育底線。加強公務員誠信教育,增強干部職工社會誠信意識,努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客戶端記者 竇祖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