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安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了解到,通過“禁新建”、 “減存量“、“關污源” 、“進園區”、 “ 強機制”等五大行動,安慶市守護了一江清水。
“禁新建”行動。在沿江1公里范圍內,不新批不合規建設項目,不布局新的工業園區;對已批未開工項目依法停止建設,重新選址;對在建工業項目開展檢查評估。在沿江5公里范圍內,嚴格控制重化工、重污染項目,嚴禁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在沿江15公里范圍內,全面執行長江經濟帶市場準入禁止限制目錄,堅持“五個嚴格把關”,做到“五個一律不準”。
“減存量“行動。一是分類處置“污亂散”企業。對“污”的企業,采取果斷治理或關停措施;對“亂”的企業,采取針對性措施整改并完善相關手續,確保合法合規生產經營;對“散”的企業,排出入園計劃,有序加以組織引導。2018年以來,全市共排查“污亂散”企業310家,已完成整治154家。二是堅決淘汰關停落后產能。堅持依法依規關停退出落后產能,堅決打擊取締“地條鋼”,認真開展專項檢查。三是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強對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運行監管。
“關污源”行動。管住港口船舶污染,出臺《安慶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方案》;管住入河排污口、城鎮污水垃圾;管住農村面源污染,堅持五類并舉(農牧畜禽漁)、“一類一策”;管住固體廢物污染,按照“四同時”要求,大力開展排查整治工作。系統推進“三長制”工作,全面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責任體系,落實“五綠”要求,開展以河湖清潔為主題的“五清”行動。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進園區”行動。加快搬遷企業進園區,對沿江1公里范圍內的10家“污亂散”企業進行了分類整治,已完成6家。推進新建項目進園區。加快開發區優化整合,按照“一縣一區”要求,我市17家省級以上開發區整合為12家,清理撤銷了10個鄉鎮工業集中區。園區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將集中式污水處理企業納入市縣兩級環保部門“雙隨機”抽查范圍。全市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并實現達標排放。環保設備運行基本全覆蓋,環保數據監測覆蓋面擴大,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加快實現監測監控全覆蓋。
“ 強機制”行動。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機制、政策統籌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和協同合作機制。積極爭取省財政專項引導資金和省級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出臺了《安慶市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試行)》,與黃岡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黃湖、大官湖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共同推動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
在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基礎上,依法關停或要求整改18個小碼頭,整改入河排污口108個,12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1.7%,PM2.5濃度為45 μg/m3,較2017年同期下降15%;PM10濃度為64.5 μg/m3,較2017年同期下降14%。實現“雙降”,得到省政府通報表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