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一直都記得許多年前那個神奇的經(jīng)歷。
我的一個朋友從外地來找我,帶著傷痛的表情和破碎的心,她失戀了。我們并不算特別好的朋友,但她覺得一個熱愛寫作的人顯然更能理解她。
她遇到的事情的確讓人無法釋懷,那個口口聲聲說愛她的男人,突然之間不再聯(lián)系她,她找上門去,對方說,已經(jīng)對她沒有感覺。
感覺這東西摸不著看不見的,你沒法跟它對質(zhì)。朋友黯然退出,痛苦不堪,在我的出租屋里,耐心傾聽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那時候我還沒有經(jīng)歷深刻的感情,也無法以比慘的方式,讓她獲得平衡。
可是當時我是個社會新聞記者,第二天還有采訪任務,深更半夜地和她坐在床鋪的兩頭,我該如何啟齒,才能將她如何大河般奔涌而出的悲傷截斷?正當我感到亞歷山大時候,她那邊忽然沒了動靜,我探身望去,她竟然斜靠著枕頭,發(fā)出均勻的呼吸。
第二天早晨,我們漸次醒來,朋友的臉上有顯而易見的羞愧,她敲鑼打鼓地以一個無法自救的失戀者的身份從遠方而來,卻比我還先睡著,確實有點說不過去。她向我解釋,她打小在父母的要求下,養(yǎng)成了鐵打的生活規(guī)律,平時都是九點睡覺,五點起床,因為失戀,入睡時間已經(jīng)拖后了兩個多小時。
這個話題切斷了她對于戀情的緬懷,她和我一起進入日常狀態(tài)。加上一夜飽睡后,她的精神狀態(tài)好了很多,像一棵失水的植物,經(jīng)過睡眠的浸泡之后重新變得飽滿。
她后來又在我家住了兩三天,我清楚地感覺到,夜晚會讓她情緒低落,一再下墜,卻終將被睡意穩(wěn)穩(wěn)接住,而在第二天醒來時候,她的精神面貌,都比上一個早晨更好一點。
我當時很想為她寫一句詩:睡眠是一個關卡,不允許悲傷越境。很多年之后,我更想篡改一句名人名言:刻板的生活方式才是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原話是毛姆說的:閱讀是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但刻板的生活方式顯然比閱讀更為便攜,也更有用,外面只管風狂雨驟,準時到來的睡眠,會是你最為堅固的堡壘。
(二)
人生苦短,卻埋伏著太多風險,失戀失業(yè)失態(tài)等等,作為一個活得不怎么戲劇化的人,我人生里最大的風險,就是那種淡淡的失敗感。
比如說被退稿,或者沒有寫出自己想象的那種文字,或者是事情明明很多不知怎的就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天,我一度以為這是我對人生領會得不夠深刻,一再嘗試格物致知,最終不過是把大部分人生,浪費在思考人生上了。
當然有時候我也能突然擁有閃光的時刻,獲得小小的成功,讓我小小地高興一下,但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依靠成功安慰自己如同以海水止渴,對于成功的期待,讓我更加患得患失,不能忍受失敗。
最終幫我走出困境的,正是我前面所言的那種刻板的生活方式。某一天,當我正在為一篇很糟糕的文字苦惱時,某人走進書房對我說,如果我是你,我九點之后只想怎樣才能睡個好覺。
我漸漸真的習慣于九點之后入睡,早晨五點半繼續(xù)寫作。當習慣養(yǎng)成,那種希望被上天眷顧的僥幸心理就會少很多,就知道,這個點兒應該寫,可以寫,寫得不好就先寫下去,或者回頭修改,或是重寫,反正每天都要寫,著什么急呢?先不說這種平靜的心情有利于寫作,起碼,它是有利于人生的。
其實有很多寫作者早就這么做了,比如說成天忙著跑步的村上春樹,以及有著健身教練般完美身材的畢飛宇,他們活得沒那么詩酒風流,也不會成天坐等鴻鵠將至,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刻板生活里保持平靜保持穩(wěn)定,不被失敗感侵擾。
(三)
那么,如何才能養(yǎng)成刻板的生活方式,首先,你要自信。
我也曾以為我是天生散漫的人,但一個體育老師告訴我,只要經(jīng)過訓練,任何人都能成為雜技演員,所以,不要嘴上說著要,身體卻一再后退,而是知行合一地投入進去。想象你正站在一個游泳池邊,你是一個初學者,你要做的第一步,是果斷地跳進水里。
以早睡早起為例,沒有誰是天生的夜晚型人,試試在九點鐘上床,不用喝牛奶泡腳或者做其他太有儀式感的事兒,否則反倒會感到壓力,只要別把手機帶進臥室就可以了,如果實在睡不著,可以翻翻書。一直自以為神經(jīng)衰弱的我,自從嘗試著入睡前背誦《心經(jīng)》或是《岳陽樓記》迅速入睡之后,不無失落地發(fā)現(xiàn),我并沒有患上那種能讓自己顯得更特別的毛病。
其次,像肯德基和麥當勞一樣,機械化地管理自己。
一個肯德基餐廳的管理人員告訴我,他們這里不說“把地掃干凈”,只有“把地掃多少下”這種概念。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里說,中國人不習慣于數(shù)目字管理。其實對自己,我們也應該引入數(shù)目字管理,比如說你想建立閱讀習慣,丟下“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宏愿,先給自己規(guī)定一天讀多少頁。這聽上去很不感性,但所謂感性,常常不過是偷懶并懷有僥幸心理的借口。
最重要的是放棄所謂的完美主義,在機械化的自我管理過程中,獎賞并沒有益處,有用的是條件反射。
第三,學會借助工具,比如手賬。
我本來對于手賬無感,但我的朋友李小姐說,手賬是自己跟自己簽的合同,白紙黑字地記在那里,一清二楚不說,你也不好意思跟自己賴賬吧。她每次完成一項,就嘩地把那一行劃掉,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快意,她寫下來的計劃,通常都完成了。
第四就是堅持,二十一天未必能養(yǎng)成一個習慣,我覺得這事兒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妨多一點耐心,反正這個投入跟漫長的一生比起來,怎么著都是劃算的。
總之,建造刻板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件刻板的事兒,要像建造羅馬那樣,直面困難,扛住壓力,耐心地添磚加瓦,建設得慢一點不怕,越慢說明你越需要做這種建設,一旦建成,則一勞永逸、受益終生。(本文配圖來自東方IC)
作者 閆紅 (未經(jīng)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歡迎微信朋友圈轉(zhuǎn)發(f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