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臨泉縣郭溝村村民張培眼中,今天的郭溝村并不比城里差。“自從村里通了水泥路,村里環境變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來了。要說居住環境,城里還比不上咱村里呢!” 據悉,臨泉縣近年來著力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問題,公路建設提質增速,3年來修建了2600多公里國、省、縣、鄉、村干道,為縣域經濟發展打開新局面。
嶄新的郭溝村。
三年公路建設里程超2600公里
晴天泥土路,雨天“水泥路”,這是曾經郭溝村乃至整個臨泉縣交通狀況的縮影。“我剛到臨泉時,把隔壁河南的公路也考察了。隔著一條省界,咱們的路確實不如人家。”對于三年前臨泉縣的道路狀況,該縣縣委書記鄧真曉記憶猶新。
然而由于財政等種種原因,臨泉境內省、市、縣、村等各級公路建設多年來停滯不前。“各級單位能守好自管公路就不錯了,更別提新建了。” 鄧真曉介紹,2014年底,臨泉縣委縣政府痛下決心:要打破舊框框,走出一條適合縣情的農村公路建設路徑。
為此,臨泉縣制定出臺《臨泉縣村道建設管理辦法》等文件,按照“多渠道籌資、縣政府兜底”的模式,集中力量建設農村公路。2015年6月,X062韋廟路大修工程于正式動工修建,自此,全縣掀起了農村公路建設高潮。僅用3年時間,臨泉縣就修建了2600多公里各級公路,完成了過去20年都沒有完成的任務。
煥然一新的公路。
鄉村公路引來眾多產業落戶
路修好了,產業也跟著隨之而來。在2015年之前,郭溝村村民李俊坤一家在廣西從事吊瓜子生產、收購、銷售。在一次和老家人聊天中,他得知村里修了路,便動了回家的念頭。2015年,趁著臨泉農村公路建設的高潮,李俊坤帶著他培育的“越蔞二號”吊瓜子回到了家鄉。
李俊坤在家鄉成立了坤泰瓜吊瓜植專業合作社,解決了本村30余名中老年勞動力就業難題,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吊瓜子直接出售每市斤20元以上,通過炒制深加工進入大型超市、連鎖店銷售,價格可以翻倍,加之可以套種紅薯、花生等作物,預計每畝年產值在萬元以上。” 李俊坤說,“路修好了,有了運輸條件,吊瓜子就不愁銷路。我們和良品鋪子、上海來伊份都有合作,未來大有可為!”
滑集鎮特色農產品。
在臨泉,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也加快了農村電商的發展。眼下,臨泉所有鄉鎮全部開通快遞業務,為當地的“晚秋黃梨”打開了暢銷路。
吊瓜子生產基地。
管護并舉,守好“臨”姓公路
當農村公路越來越寬時,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各級公路誰來管護?“幾百萬修好的一條路,壓壞了可能要花成倍的錢來返工重修。”鄧真曉告訴記者,“不管是省級公路還是市級、鄉村公路,只要在臨泉境內,都姓‘臨’,我們就要守護好!”
臨泉縣把重點集中在管護力量薄弱的鄉村農路上。全縣在所有鄉鎮設置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站,加強農村公路管理。2015年,臨泉又率先推行“路長制”,實行農村公路管理“一路一長”;同時,以“零容忍”的態度強力整治超載超限運輸行為。2017年查處超載超限車輛740臺次,超載超限率下降20%,連續三年被省交通運輸廳表彰為“全省治超工作先進縣”。
何小報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馮李華 張至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