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一些我怎么都做不好的事,比如收拾房子。打小我的屋子都亂糟糟的,家里有人來,我便將兩手一攤:“不好意思,我屋里太亂了”。那時候人際關系比現在親密,家里客人來往不斷,鄰居們有事沒事的也喜歡串個門,導致我時時需要這樣“預警”,家里人無不印象深刻,他們想要奚落我的時候,通常會模仿我這個動作。
不過我并沒有當回事,首先是因為我一直秉承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風流”的精神,覺得房間亂一點不算個事兒,說明我的心思都在高遠之事上。漢朝那個陳蕃,他家里也是一團臟亂差,有長者來訪,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長者立即轉變看法,“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你看我們胸有大志的人都這樣,只是我沒有遇到慧眼識珠的長者而已。
其次子女都是父母的鏡子,我媽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則忙,沒時間收拾,二則都是剛從極度匱乏的處境中走出來,只害怕少而不害怕多,我姥姥常常帶著疑似驕傲的口氣對我說:“這只凳子跟你同年”,“那個木盆比你媽年紀都大”。
家中所有的長輩,似乎于“得到”這件事上很淡泊,對“失去”尤其是主動“丟棄”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即便沒能得到的東西,比需要“丟棄”的貴得多。
如此一來,我就將亂糟糟的房間視為常態,甚至視為詩意化的志存高遠的表現,又因此,擇偶時完全不把這種能力視為考量對象的標準,當兩個“志存高遠”的人走在一起,那日子,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亂啊。若有親朋好友來訪,提前告知還好,要是一聲“我已經到車站了,正打車去你們家”,我和某人面面相覷一秒鐘,立即投入水深火熱的整理工作中。
想起“雪夜訪戴”的故事,倒是替那個戴某感到僥幸,如果他的家,也像我們家這么亂的話。
即便如此,日子也還是順順當當地過下去了,我們固然不會收拾,但我們也不挑剔啊。只要心中有恢弘的詩與遠方,眼下茍且一下也沒什么關系吧。
這種怡然的狀態被打破,是在有娃之后,娃兩三歲之后熱衷于交際,在小花園里和鄰家小友蹣跚敘談還不夠,往往還哭著鬧著要跟了對方去。隨著他的小腳步走訪了幾家,然后也被別人“走訪”,我被迫發現,需要做出改變的時刻到了。
首先是我家大門打開的一刻,鄰居們雖然都保持著很有修養的安靜,我卻聽得到他們內心倒吸的那口涼氣,那東一只西一只自行朝客廳深處“走去”的鞋子,那東一垛西一垛盤踞在沙發上的報紙和書本,餐桌上更有各種不可描述的陳列擺放,性質不同用途不同也許相互間深度鄙夷的東西,不得不委屈地并肩疊加在一起……
年少時,我可以不在乎爸媽的面子,人到中年,卻不能讓娃太沒面子,更何況,家里收拾得利不利索,還真不只是一個面子的事。
比如那個名叫杭杭的小姑娘家,并不算大,裝修得也很簡單,但所有的東西都各就各位,有次我們正聊著天,杭杭的媽媽發現需要給女兒剪一下指甲,站起身,拉開電視柜的抽屜,取出一個八寶格樣式的盒子,有的放矢地把那個指甲剪找了出來。
我回想起我們家那個萍蹤俠影的指甲剪,回想起每次想到要找東西時那種大禍臨頭的感覺,頓時感到自己在尋找東西這件事上虛度了多少光陰,一樣東西并不是買回家就能成為它的主人,召之即來才是。杭杭家這樣才叫應有盡有,而我家的東西,卻像個難以捉摸的戀人,只能邂逅,不能召喚。
一番游歷下來,我決心痛改前非,那么我們家應該是煥然一新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吧?然而并不。也許是積重難返,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我有時發個大狠,也能讓家中清爽幾天,但很快一切又變得凌亂。大狠卻不是說發就能發的,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如此一來,收拾就成為苦役,是需要立項、醞釀、督促的大工程。
我曾想,這,大概就是我的命運。
但是,有句名言叫做“閱讀改變命運”,通常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靠閱讀學富五車皇榜高中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其實對于命運的理解有很多種,有些書,能夠改變你只能亂糟糟地活下去的命運。
就像這本《整理家,整理親密關系》。乍一看,這很像一本講家居收納布置的書,不瞞您說,這種書我也買過,有德國人寫的,有日本人寫的,循循善誘,圖片精美,閱讀時也蠢蠢欲動,書一合上也就,該干嘛干嘛去了。
這類書提倡的都是極簡生活,教人們斷舍離、盡量用優質的產品,道理我都知道,我早就知道,這不是做不到嗎?
所以,一開始,我也是臉上掛著哂笑,打開這本書的,但只是第一頁就把我震住了,人家先不說怎么收拾,先精準地指出病根之所在:“以并不現實的榜樣為目標,不了解自己的資源和特質,將自己對現實的改變指向那個如夢的范本,最后,行至暮年才不得不面對夢想破滅的殘酷命運。”
這說的既是我家何以弄不好,也是我的日子何以過不好,我夢想著我的家能像雜志里的圖片那樣又整潔又空曠,又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干脆躺著。同樣,我總期望寫出偉大作品,同時也知道這目標如珠穆朗瑪峰那樣高,既然做不到,干脆胡亂度日。
作者說:“一個人操持家的水平和操持自己人生的水平是一致的,差別只在于道場或曰舞臺空間的不同。”除了使勁點頭我還能說什么呢。
作者為我們這一類人指路:“很多改變是從最不起眼的細節開始的,經過若干積累,終至質變。例如,如果從刷干凈一個杯子、擦干凈一張桌子做起,之后就能整理好書柜,就會看到書架上有哪些書還沒來得及閱讀。可能就會提示你一些以往被忽略但對自己很有用的信息。”
說得太對了,我一直自稱是完美主義者,如果擦一張桌子,就要擦得很干凈,一旦開始打掃,就要犄角旮旯都打掃得干干凈凈,這種對于完美的追求,反而形成了束縛,許多時候,我們抽不出大塊的時間,只好任由房間邋遢下去。這所謂的完美主義,稱之為不敢面對現實也可以。
其次,整齊的家,是建立在和諧的家庭關系上的。這一點,要分兩方面來講,一是一個有愛的家,就會顧及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習慣與愛好,“如果你安排的秩序即便一個訪客都能輕松配合,基本上你的家人就不會感到拘束”。
這句話令我反思,我一直想要那種潔凈空曠的空間,卻從未想過這是不是其他家庭成員的夢想,甚至沒有詢問過他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家,那么,我憑什么憤怒于他們破壞我的秩序呢?他們心中也自有一種秩序啊!
另一方面,作者還建議,讓家中其他人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這一點,我不是沒有嘗試過,但往往以不歡而散收場,究其原因,正如作者所言,出發點不是愛,倒是一肚子怨氣。明明是大家一起建設美好家庭,我卻總是以譴責開場,以脅迫結束,家人會覺得這些家務事為我而做的,為一個不高興的準備爆炸的“暴君”而做的,難免有各種不情愿,各種敷衍塞責。
一件事,可以有二十種表達方式,為什么非要選擇最糟糕的那一種呢?
當然,作者也提到,一個整潔的家,真的不能有太多東西,這種觀點向來有之,“丟掉五十樣東西,找回一百分人生”,說得是很鏗鏘,可是,哪五十樣東西應該丟,標準很難定啊。看似每一樣東西暫時都用不上,但是,萬一將來要用呢?
仿佛知道我的心理,作者說“我們家中大量的物品都是用來化解恐懼和支撐幻想的,也因此它們十之八九都是多余的。那些日常生活所需以及滲透了你真摯感情的東西并不會太多,因為身體所需不多,而情感大多不依托于物質而存在,認清了這一點,戀物會讓你覺得很荒唐吧。”
它提供了一個標準,拿起一樣東西,你可以捫心自問,我到底是真的需要它,還是我幻想我會需要,我害怕我需要的時候沒有。你還會不由自主地觀照你的人生,有哪些時刻,你在經營此刻的快樂,又有哪些時刻,你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徒勞地躲避無常。你會發現,所謂活在當下,其實可以具體為收拾好身邊的一小塊空間。
閱讀這樣一本書,是一個有趣的體驗,是修行,也是漫游,更是診療,它能夠幫助你,將整理家,從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苦役,逐漸變成差不多可以等同于健身、練習書法之類的修身養性之道。它還能幫助你,將平凡時日,變得如花似錦,每一刻,都有每一刻的光輝。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去年黃子韜他爸說,他家特別大,遇到難題時他就去收拾房子,一個家收拾下來,他的人生難題也基本解決了。這說法曾遭到群嘲,都以為他在炫富,炫耀他家房子有多大,可是他說的明明是大實話啊,因人廢言,竟然到如此地步。
作者:閆紅
(未經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微信朋友圈轉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