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在被譽為“朱鹮之鄉”的陜西省漢中市洋縣,一群夜宿的朱鹮已蘇醒,振翅離巢。
遠處,照相機的快門聲此起彼伏,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已經提前架起“長槍短炮”,爭相拍攝朱鹮翩躚起舞的壯觀景象。在這些攝影愛好者的身旁,一面“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范”宣傳牌格外引人注目。
“這面宣傳牌是引導生態攝影行業合法合規,保護朱鹮生存繁衍的措施之一。”洋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紀建軍告訴記者。
2025年5月,洋縣云陽村的村民在田間勞作,朱鹮在周圍覓食。(段文斌 攝)
洋縣地處秦嶺腹地,生態良好,物種豐富,吸引了許多生態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洋縣當地也出現了一批“鳥導”,他們專門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拍攝路線規劃、鳥類識別等服務。
“2024年底,我們接到群眾舉報,個別‘鳥導’和攝影愛好者為了達到拍攝效果,以泥鰍等誘餌吸引朱鹮聚集,待朱鹮俯身覓食時將它們驟然驚起,迫使朱鹮頻繁起落。”紀建軍說,“洋縣人民檢察院發揮公益訴訟預防性功能,通過召開行政公益訴訟座談會,推動相關行政機關對朱鹮棲息地‘誘拍’行為聯合開展專項整治。通過召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培訓會、制定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范倡議書、懸掛警示牌和宣傳牌、加強巡護監管力度等措施,引導生態攝影行業合法合規。”
“朱鹮是一種與人類伴生的鳥類,在水田間覓食,在村舍邊筑巢。”“鳥導”之一、今年57歲的洋縣草壩村村民華英說,朱鹮生性敏感,一旦受到“誘拍”等不良行為的驚擾,就會在很長時間內不敢接近人類。
朱鹮一度瀕臨滅絕。1981年5月,我國科研人員在洋縣發現了世界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拯救朱鹮的行動就此展開。經過40多年的保護,朱鹮種群日益壯大。
2025年7月31日,一只朱鹮棲息在洋縣一戶農家的果樹上。新華社記者姜辰蓉 攝
近年來,洋縣人民檢察院聯合洋縣人民法院、洋縣林業局、洋縣公安局、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部門,持續探索“行刑銜接+檢察監督+司法審判”的生態綜合治理模式,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態屏障。(新華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