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前,55歲的劉先生兩小時內嘔血4次,失血量超過1000毫升,相當于把全身四分之一的血“吐”了出來,命懸一線。8月6日,經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消化內科精心救治,劉先生康復出院。
李凱(中)等醫生一起為患者治療。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 供圖
院方透露,患者劉先生“嗜酒如命”,20歲起就經常與朋友一起酗酒,除了早上不喝,幾乎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酒,每天至少半斤高度數的酒下肚,喝了二十多年。“一天不喝點酒,渾身不舒服”——這是劉先生的原話。十年前,他被查出患有酒精性肝硬化,便不再喝白酒,改為喝黃酒、啤酒。近五年來,肝腹水如影隨形,但他因為“沒覺得不舒服”,多年來未曾復查。
直到前不久,劉先生突然病發,起初是腹脹、頭暈、冷汗直流,緊接著便是嘔吐鮮血,反復多次,加起來有1000余毫升。
命懸一線之際,劉先生被送入靜安區市北醫院消化內科。入院后,該院副主任李凱為患者啟動一系列急救措施,劉先生的血壓逐漸穩定,但腹水問題依然棘手。經過多次利尿治療效果不佳后,李凱果斷決定改為腹腔穿刺引流,先后共排出腹水5000余毫升,仿佛從肚子里拿掉一個足球,患者頓感輕松。
兩周后,劉先生的病情明顯好轉。為預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引起的二次出血,院方還為患者實施了“內鏡下靜脈曲張套扎術”:胃鏡進入食管,在曲張靜脈根部套入橡皮圈,這一手術僅需要15分鐘完成。觀察一周后,無再出血,劉先生便順利出院。
李凱介紹,肝硬化最可怕的不是肝本身,而是悄悄長出來的“后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肝硬化像一座“老樓”,靜脈曲張鼓起的血管像年久失修的“水管”,若爆裂會引發“血崩”。
這種疾病到底有多兇險?李凱進一步舉例說,每兩名肝硬化患者中就有一人出現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這些曲張血管里,每三條就有一條遲早會破裂,單次出血量可達1000-2000毫升,相當于全身血量的1/4到1/2,死亡率高達20%。更令人揪心的是,首次出血后一年內,再出血率高達70%,而首次出血后,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0%。
李凱進一步強調,這種疾病一旦發作,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死亡的陰影會一直籠罩在患者頭上。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兇險的疾病呢?李凱指出,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預防,關鍵在于控制肝硬化的進展。首先是病因治療,如果肝硬化的原因是飲酒,那首要任務就是戒酒;其次是合理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適量熱量及維生素補充,避免粗糙堅硬食物,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最后是定期隨訪,肝硬化早期不痛不癢,一旦出現腹脹、腹水、嘔血、黑便等,應立即去查胃鏡,對于有肝硬化家族史或長期飲酒史的人群,定期體檢可以早期發現肝硬化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避免病情惡化。
一旦確診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該怎么辦?李凱強調,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定期檢查至關重要,即便沒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也應該2-3年復查一次胃鏡,一旦發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需要立即干預,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內鏡下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等。(澎湃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