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當?shù)貙嶋H,盲目決策上項目、鋪攤子,造成資產閑置浪費,不僅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也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突出問題。
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不顧當?shù)貙嶋H條件,在缺乏人才、產業(yè)基礎的情況下,2018年強行推動建設總占地面積約140畝的瑤漢養(yǎng)壽城文旅項目,后因資金鏈斷裂部分項目已停工爛尾,成為“半拉子”工程,已建成的11棟建筑中有6棟閑置,利用率低、效益不佳、浪費嚴重,群眾反映強烈。
近年來,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要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杜絕重大決策失誤,提高投資效益,取得明顯成效。然而,現(xiàn)實中像恭城瑤族自治縣這樣脫離實際、盲目決策、浪費嚴重的現(xiàn)象并非個案。少數(shù)地方仍熱衷于上項目、鋪攤子,追求“大手筆”,無所顧忌硬干、蠻干、違規(guī)干,一些耗費大量國家資金建設的“重點工程”,變?yōu)椤鞍肜庸こ獭?,成了盤活無門、處置無路的“燙手山芋”,是名副其實的“政疾工程”。
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就是挖地方發(fā)展陷阱,危害極深。正如網(wǎng)友所說,相比貪污腐敗,胡亂作為造成的損失浪費,其實更為可怕。這類工程項目往往重面子輕里子,導致本應用于民生改善和產業(yè)升級的資金被擠占,既寒了百姓的心,也極大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不尊重客觀規(guī)律、違規(guī)任性的“政疾工程”為何屢禁不止?根源在于個別干部政績觀扭曲,沉溺于“做秀”而不是“做事”,迷戀于“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有的地方對干部考核“唯GDP論”,也進一步助長了對工作表面“開花”的功利化追求。另外,缺乏終身追責、追責不到位,事前“拍腦袋”決策、事中“拍胸脯”保證、事后“拍屁股”走人,也是重要原因。
重大項目決策往往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社會利益調整等重大事項,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資金大量流向只開花不結果的“短命項目”,用于民生實事的投入自然就少了。越是推進重點工作,越要注重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選準選好項目,確保投資精準發(fā)力、求績問效。
財政資金,必當用之于民、造福于民,必須管好用好,都應用在發(fā)展緊要處、民生急需處。各級干部應充分認識政績觀錯位的嚴重危害,時刻攬鏡自照、自警自省,及時糾偏糾錯,牢固樹立為民造福的正確政績觀,真正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圍繞政策制定、決策程序、審批監(jiān)管等關鍵權力,強化監(jiān)督約束,才能壓縮滋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空間。防治低效無效投資,要從全鏈條加強管理。建立地方項目決策公眾參與機制,堅決封住地方違規(guī)舉債的口子,加強項目實施過程跟蹤,對低效無效、前景暗淡的項目及時削減支出、果斷“止損”,避免項目一批了之、資金一撥了之。
扭轉片面考核導向,將民生改善、債務風險防控、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等關鍵指標擺在更重要位置,多到現(xiàn)場看、多見具體事、多聽群眾說,把群眾的“好差評”作為干部的“正衣鏡”、政績的“度量衡”,讓實干者被“看見”,讓虛浮者“吃癟”,營造唯實、唯真的良好風氣。
俗話說,“誰的鍋必須誰背”。完善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度,只要胡亂作為就不能免責,調走了不行,退休了不行,辭職了也不行,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并且一查到底,終身追究。這樣,就能倒逼領導干部減少短線思維、草率決策,防止“權力任性”,提高決策質量。
莫讓“政疾工程”毀政績,須堅決防止“大手筆”投資、“半拉子”收尾,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實現(xiàn)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以高質量發(fā)展贏得美好未來。
(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