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人才、技術總是聚集在一些發達富裕的地區。然而,那些欠發達地區或中小城市吸引不來人才等創新要素,卻又亟待加快發展,又該怎么辦呢?
人才過不來,那就主動“飛”過去。科創飛地,成為化解欠發達地區技術、人才稀缺煩惱的重要載體平臺。它是指一個地方在異地設立科創園區、科創平臺等,通過科創要素和產業要素跨區域對接,從“飛入地”汲取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為“飛出地”的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
簡而言之,科創飛地是后發地區依靠區域大城市“借船出海、借腦登高”的實踐智慧。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深化,科創飛地建設已成為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的重要方式,它構建了產業要素流通的“雙向”通道,助推了長三角區域內不同能級的產業相互協同發展。
近幾年,安徽已在上海建立10余家科創飛地,累計建設研發實驗室超6萬平方米,累計招引海內外人才近600名。飛地通過“研發在滬蘇浙、生產在安徽”的模式,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變現”,實現跨省合作、產業協同、多方共贏。
今年4月,《安徽省推進長三角科創飛地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出臺,明確了研發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人才、金融等方面保障,并給予項目相應的政策支持。這相當于從頂層設計層面給予各地建設科創飛地的“發展指南”和“政策禮包”。
科創飛地大有可為 來源:安徽日報
當科創飛地越來越“火”,一些地方“飛”到大城市的熱情越來越高,也要正視發展中的煩惱。比如,有的飛地因招商困難、大量閑置,有的飛地遇到“撿到蘿卜就是菜”的尷尬……
怎樣讓科創飛地真正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有必要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
飛地不能盲目“亂飛”,不能一哄而上。
一些地方因“不甘落后”的攀比心理,盲目設立科創飛地,缺乏清晰定位,導致后續的服務體系跟不上、對接交流不順暢。在設置科創飛地時,一定要明確好“為了什么、怎么建設、誰來保障”等關鍵問題,提煉出科創飛地建設的目標和建設要點,形成規劃方案,給科創飛地設置好“身份定位”。
正視飛地雙方的利益沖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破解難題。
大部分地區的科創飛地都是通過政府平臺公司或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建立的。應該承認,“飛出地”和“飛入地”在GDP統計、土地資源、科技資源要素統籌配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沖突;入駐飛地的企業如果在兩地都要交稅,無疑會加重企業負擔……
由于“飛地經濟”中的“飛出”和“飛入”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利益訴求和價值認知上存在梯級差異,因此針對利益分配等核心沖突,應在頂層設計層面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比如,在GDP統計、稅收分成上合理制定恰當的比例,平衡好兩方利益,實現互利共贏。
科創飛地建設切忌貪大求全。
一些地方動輒圈下數萬平方米的運營面積,一年光銀行利息、物業費等成本開支就有上千萬元,一旦長期大面積閑置,最終不得不降低企業承租門檻,背離科創飛地的建設初衷。因此,科創飛地要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建設。
科創飛地,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創新協同領域的“天然應用場”,是后發地區與先發地區要素資源互補和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智慧新實踐”,更是一篇值得深究、細做的協調發展“大文章”。
各地尤其是“飛入”地在“借腦”同時要多“用腦”、“借梯”同時要善“搭梯”,做好體制機制完善與規劃,用好用活市場機制,真正讓科創飛地能“飛”出一體化發展的新天地。
(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