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一種名為“互免合作”的新型商業模式正悄然興起。商家與顧客以“資源置換”代替金錢交易,看似各取所需,但這一模式是否真如表面般美好?記者調查發現,光鮮的“雙贏”背后,潛藏著權益模糊、隱性消費、價值不對等甚至法律風險等隱憂。
你我互免,省事省錢
“互免合作”即商家或者創作者與普通顧客達成協議:商家提供免費產品或服務,顧客則以好評、免費拍照宣傳等作為回報,雙方免除費用結算。在短視頻平臺和小紅書等社區,此類合作常見于美甲、美發、攝影等領域,標榜“零成本共贏”。
某旅拍博主Candy向記者透露,自己每個月會有數十個互免邀約,“我是攝影愛好者,之前拍風景比較多,現在想嘗試拍攝人物。通過‘互免合作’,我找到了模特練習,顧客得到了照片,各取所需。”
網友陽陽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美甲愛好者,比起每次幾百元的費用,互免合作確實挺劃算。“按照每月換一次美甲的頻率算,一年下來能省2000元左右,還可以體驗和比較不同美甲店的特色。只是每次做完指甲后都要配合拍照,我覺得沒問題,反正也不拍臉。”
當“免費”成為誘人噱頭,參與者是獵手還是獵物?
正常的“互免合作”理應是“雙贏”的,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記者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搜索發現,有不少網友稱體驗“互免合作”時被套路。
“說是互免美甲,結果到了之后告訴我,只有美甲的過程是免費的,卸甲和材料費還是要收。”來自長春的郭女士向記者吐槽,“不僅如此,美甲師還非常不專業,顯然是個新人,拿我練手的。”
無獨有偶,來自鄭州的張女士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在社交平臺上關注到有家理發店的消息,說可以互免染發,只需要染后拍照給好評即可,我就報名了。到理發店之后,發型師卻說我的頭發有色素沉淀,需要褪色,成本費200元。”本著“來都來了”的想法,張女士同意付費,“但后續染發的過程中,美發師的手法特別粗魯,扯得我頭皮疼,最終染出的發色也和宣傳圖片上的不一樣,還要讓我給好評。”
記者在黑貓投訴上搜索發現,關于“互免合作”相關投訴還有很多,其中大多數都提到了“虛假宣傳”“隱性消費”等問題。
看似是雙贏,實則有風險
目前,在美容美發行業“互免合作”已成為行業內較為普遍的線上營銷模式。就此話題,記者采訪了鄭州某理發店發型師Jack,他透露,在美發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互免合作”是為了獲得更多流量。“顧客的真實案例宣傳效果是最好的,剛入行的發型師會選擇這一引流方式,因為他們沒有老顧客的積累,需要靠此模式在線上引流,吸引新顧客。”
另外,Jack提到,正規的理發店一般不會有隱形消費,發照片也會盡量征得顧客同意。“但為了吸引更多流量,一些同行會選擇偷拍的方式做廣告營銷。顧客投訴了,大不了就刪除。”
業內人士分析,“互免合作”這一看似雙贏的合作模式,背后隱藏著諸多問題和風險隱患。商家在邀請消費者參與“互免合作”時,往往沒有清晰、明確地告知消費者是否存在其他費用。另外,多數“互免合作”僅靠口頭約定,一旦內容發布后流量未達預期,或商家拒付承諾資源,雙方均可能陷入維權無門的窘境。
“互免合作”折射出社交媒體時代商業邏輯的革新,但其可持續發展仍需規則護航。部分從業者認為,規范的“互免合作”能助力資源整合。專家建議,雙方需簽訂書面協議,明確服務內容、交付標準及違約責任,同時呼吁平臺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保障公平性。(海報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