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長江之畔,宜昌秭歸港,一艘艘游輪靜靜停靠。岸電樁旁,電纜連接船舶,取代了往日柴油發電的轟鳴與黑煙。這一幕,正是宜昌推進“電化長江”戰略的生動縮影。作為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和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以“電化長江”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綠色航運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岸電全覆蓋:從“柴油味”到“無感??俊?/strong>
“過去船舶靠港,柴油發電機震耳欲聾,碼頭展板落滿油灰?!眹W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負責人李興衡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如今,宜昌長江段69個碼頭建成172臺岸電樁,實現岸電全覆蓋。截至2025年3月,累計為4.8萬艘次船舶供電5040萬千瓦時,替代柴油1.17萬噸,減少碳排放3.7萬噸。
經濟效益同樣顯著。以“長江叁號”游輪為例,44小時停靠用電1.1萬度,成本僅1.1萬元,比柴油發電節省60%。宜昌岸電模式已從試點升格為長江全流域推廣的“國家標準”。
綠色岸電守護一江清水
綠色船舶:從“空白”到“全球領先”
夜幕下,“長江三峽1號”游輪載著800名游客平穩駛過葛洲壩船閘,大皖新聞記者現場體驗了“水漲船高”過大壩的趣味之旅。這艘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搭載7500千瓦時電池組,相當于100輛電動汽車的容量,實現零噪音、零污染。大皖新聞記者不由贊嘆:“這才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現代詩意?!?/p>
宜昌的綠色船舶版圖不斷擴展:全國首艘氫能源公務船“三峽氫舟1號”、萬噸級純電散貨船、油氣電混合動力船舶相繼下水。華星船務副總經理陳耀洲透露,企業年產能達10艘新造、180艘維修,2025年訂單額已超4億元,“‘電化長江’讓傳統造船業煥發新生”。
純電動郵輪上游客爆滿
產業鏈崛起:從“制造”到“智造”
在秭歸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全產業鏈布局日漸清晰。設計研發、電池生產、數字化運維等環節協同發力,年產20萬度電的船用電池包生產線已投運。宜昌市提出,2026年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鏈總產值將達500億元,年建造量突破300艘。
“電化長江不僅是能源替代,更是一場產業變革?!币瞬邪l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從岸電推廣到船舶制造,從政策引領到市場驅動,宜昌正以“先導區”姿態,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的“宜昌方案”。
大皖新聞記者 張洪金 湖北宜昌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