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地鐵5號線,一男子因嫌棄旁邊乘客衣服沾灰,不停辱罵鄰座乘客。此時,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進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著,就別坐這兒了,我愿意跟他挨著。”隨后,女乘客又輕聲安撫鄰座乘客:“沒事兒。”目前,辱罵他人男子已被行政拘留。這位女乘客的挺身而出,是一束穿透沉默的微光,不僅讓人看到了善意,更讓人欽佩她的勇氣的同時有了啟發和思考。
當多數人慣于用"不要多管閑事"作為生存哲學,這句"我愿意跟他挨著",實在是對公共空間倫理秩序的一次重要修復。面對公眾場合的爭執、矛盾或者不文明行為等,其實多數人都有感知和情緒,但常常羞于表達,或者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選擇了沉默。
這難免讓人聯想起類似的事件,比如前幾年西安地鐵“保安拖拽女乘客”事件,有人看熱鬧拍視頻,也有人圍觀沉默,只有個別人選擇上前去給強行拖拽導致衣不蔽體的女乘客蓋上衣服,維護其尊嚴。在激烈沖突面前多數人的沉默圍觀是冷漠的,北京地鐵女乘客這句堅定發聲則是珍貴而有力的,打破了"事不關己"的沉默,帶給當事人溫情,更給了無數人啟發。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城市文明進程正在重塑陌生人社會的連接方式,“多數人保持沉默”的局面在近幾年逐漸有所好轉。從高鐵霸座事件中的集體聲討,到地鐵猥褻案里的視頻取證,再到這次沖突中的溫情解圍,都顯示了公眾態度從消極旁觀到積極介入的轉變。毋庸置疑的是,個體勇氣的背后,是制度支撐與文明積淀的共同作用。
面對公共場合不文明、不合理的行為時,我們應該用“站出來”取代視而不見,用“勇敢發聲”取代沉默圍觀,只有人人都釋放這些珍貴的善意,才能聚集起無數溫暖,讓每個個體都能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堅定前行。(汪艷)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