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蜜雪冰城被曝鮮果切片常溫過夜后接著用,許府牛火鍋的"牛骨高湯"實為料包沖調,小龍坎則陷入回收鴨血等剩菜二次銷售的丑聞。這些曾以"高性價比""國民品牌"自居的企業為了這點"蠅頭小利",不顧自身品牌形象的崩塌,更加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這是企業對未來發展的短視,更是對消費者健康的漠視。
企業經營追求利潤當然無可厚非,但當"降本增效"是以犧牲消費者健康安全為代價,那么這些行為看似是捷徑,實則是走向了企業信譽崩塌的"死路"。如果企業經營突破食品安全底線,絕非"危機公關"可以輕易解決。
康師傅老壇酸菜牛肉面事件、還有更早的三鹿奶粉事件等早已證明,為了追逐利益而不顧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企業在被曝光的那一刻注定會讓消費者的信任頃刻間蕩然無存,多年來積累的口碑隨之消失。為了追求高性價比,消費者可能會為"低價"買單,但當低價觸犯到了食品安全紅線時,消費者的果斷轉身便會讓企業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就算代價如此之大,為何企業仍然敢于冒險?考慮有幾點原因:首先,企業心存僥幸,認為消費者無法分辨究竟是"熬制還是沖調""是鮮果切片還是隔夜",消費者無法甄別食品究竟安全與否;消費者也和市場監管部門人員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餐飲行業鏈條長、環節多,傳統人力巡查難以覆蓋深夜操作、臨時改標簽等隱蔽違規行為;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法律震懾力的不足,如果違法成本相對于企業暴利來說九牛一毛,利字當頭的企業又怎會守住食品安全底線?
近些年來,企業屢屢突破食品安全底線,其招數層出不窮,每每曝光此類問題,消費者就會心驚一次,社會上也總是掀起一股關于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討論熱潮。風波過后,企業依舊我行我素,祈禱著下一次的曝光對象不是自己。
所以,多年來的食品安全困局想要破解,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法律震懾,大大提高違法成本,讓企業"痛到不敢犯"。只有當違法成本遠高于企業牟利,讓企業深覺得不償失,真正發揮法律的震懾力。另外,相關部門可以考慮構建全鏈條可追溯的技術監管系統,部門監管結合消費者監督,多管齊下,共同守好企業經營的食品安全底線,真正讓消費者安全和安心。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