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據說貴州的折耳根睡了一覺,天都塌了!
一直以來,折耳根被貴州人稱為“護體神器”,可是藥食同源的杰出“課代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利尿通淋等功效。
結果今年春菜屆沖出一個新頂流——板藍根青菜!它同樣也把抗病毒、消炎降火的功效貼腦門上。電商平臺上,板藍根青菜300g就要賣13.9,價格不菲,但一想到還有養生功效,瞬間覺得,不貴!
網友分享板藍根青菜口感
折耳根在我心中曾是養生王者。記得2004年去貴州旅游時,就聽說當地人愛折耳根,光一個省一年要吃掉20萬噸折耳根。
問題是,這么好的東西為啥沒普及全國呢——太難吃了!
折耳根常年穩居“最難吃蔬菜榜”前三名,連老饕汪曾祺都受不了它,曾在《五味》一篇中寫到:“苦,倒是不要緊,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老爺子原本沒咽不下去的食物,但折耳根除外。
折耳根做成的小菜 新華社/圖
因此,當具有“同款”養生效果的板藍根青菜問世,難怪有網友調侃“折耳根的‘一生之敵’來了”“打敗你的對手可能來自意想不到的領域”。
其實,中國人自古講求藥食同源,中國人的餐桌,簡直是流動的藥鋪。我們打小就知道,缺血吃大棗,滋陰喝枸杞。很多地方有吃春盤的習俗,春盤在漢代又叫五辛盤,指蔥、蒜、韭菜、蕓苔、胡荽五種蔬菜,也都是是初春驅寒的壯陽之物。
后來,中國人“舌尖上的春天”越來越豐富,春盤也不斷變化內容。比如,樹上第一菜香椿,不僅能殺蛔蟲,還能治白禿不生發;槐花也是中藥,能涼血止血,治痔瘡;艾草汁做的青團更厲害,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你就說服不服吧!
現在,板藍根青菜作為今春新頂流,建議,收編春盤!
二
中國人愛養生是刻在骨子里的,畢竟,上工治未病。
這句話相傳和神醫扁鵲有關。有次魏文王問扁鵲:“你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水平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覺得奇怪:“那為什么你最出名?”扁鵲回復:“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最高明的醫生都在發病前就予以管理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你能認識我大哥才怪!
“治未病”也成了中醫的特色思想,至今很多中醫院都有治未病科。“治未病”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未病先防是在生活中注重養生;既病防變是指生了病要及時治療,防止因拖延加重。
工作人員在調配中藥 王曉/攝
用今天的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最好的“上工”。
從治病到養生,推進醫防融合,是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提出的重要舉措。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慢性病負擔逐漸加重,以往“以治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難以滿足群眾對健康的需求。
醫防融合就是把診療服務與公衛健康服務結合到一起,集治病與防病為一體,打破了之前“重醫輕防”、“醫強防弱”的情況。
這代年輕人,養生意識確實很強。從火爆的體育夜校到破圈的中醫夜市,從飛盤熱到騎行熱,從啤酒加枸杞到可樂放黨參,當代年輕人的養生大賞,主打一個別具一格。他們在放縱與克制間來回搖擺,在享受生活與追求健康間努力平衡。別管翻車不翻車,“養生”本身已成為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三
在這種養生風潮下,板藍根青菜能破圈,作為高檔蔬品登上春日餐桌,也就不足為奇。
板藍根青菜可用于清炒、煲湯、火鍋 圖片來源:央視
據了解,板藍根青菜由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歷時十多年研發而成,是把板藍根和油菜通過雜交等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出來的新品種。不僅去除了板藍根的苦澀味,口感也更為脆甜,這一“藥食同源”的優勢,吸引來不少年輕消費者。
這幾年總聽到“生意不好做”的聲音,但板藍根青菜這個爆品讓我們看到,與其卷生卷死卷價格,不如卷新卷優卷創意。傳統農業同樣可以有新質生產力,將板藍根里的抗病毒成分導入油菜,雖不可替代藥物,其中的養生保健作用還是對我們大有好處。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養生大軍,像板藍根青菜這樣“藥食同源”的產品,正好契合了年輕人“賽博養生”的理念,也滿足了大眾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期待能有更多創新農產品,早日走上百姓餐桌。
(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