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凌晨,我國著名的顯微神經外科奠基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朱賢立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1歲。
他是國際顯微外科大師Yasargil教授唯一的中國弟子
1933年3月,朱賢立出生在浙江寧波的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親是武漢一代名醫朱師墨,他倡導中西醫結合,率先在全國非中醫高等醫學院校中開設祖國醫學課程。朱賢立從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后來成為協和醫院普外科副教授。
1968年,作為外科專家,參加援助阿爾及利亞醫療隊,在賽義達醫院工作。
1979年,經教育部統考擇優,朱賢立被派往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神經外科進修,師從被譽為全球神經外科“世紀巨人”的國際顯微外科大師M.G.Yasargil教授。
先進的醫療手段,高難度的手術,每天都給他帶來新的挑戰。朱賢立幾乎天天都泡在顯微手術實驗室里苦練基本功,為了節省時間,中餐常常都免了。
Yasargil要求極為嚴格,難得的手術觀摩,進修生須遠離手術臺,坐成一排看電視屏幕,并保持絕對安靜。
朱賢立當時已46歲,在國內也帶著學生,卻老老實實地在實驗室按要求進行各種顯微鏡下基本功練習,忍住脖子、雙肩和腰的酸痛,一練就是8個小時。手術結束,他將手術臺收拾干凈,最后一個離開。
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奮終于博得了導師的賞識。“愿意做我的助手嗎?不過可沒有薪水。”一天,Yasargil教授對朱賢立說。他欣喜不已,這樣的機會是難得給進修生的。這一殊榮很讓那些一同進修的異國同道羨慕。
為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每一臺手術,朱賢立都要做詳細的記錄,已做的筆記本就達十數本。兩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進修任務。蘇黎世大學科學院授予了他客座院士的榮譽稱號。臨回國前,導師送了一整套顯微神經外科方面的手術器械給他,目的是希望中國能在這方面有一個很快的發展。導師的希望堅定了他的決心——回國后,一定要創建一個全部神經外科手術都能在顯微鏡下完成的科室。
開創中國顯微神經外科全國推廣顯微神外技術
傳統肉眼下手術,許多深部腫瘤無法切凈,容易復發。朱賢立意識到,顯微神經外科正是我國需要的新技術。以顱咽管瘤為例,患此病會失明、孩子長不高,成人則不能生育,雖然屬于良性腫瘤,但瘤體位于顱底深處,肉眼手術很難切干凈,術后常常復發。當時的教科書都明確指出“預后不好”。若在放大5倍、10倍的顯微鏡下手術,一次全切的機會將大為提高。還有兇險的顱內動脈瘤和腦干腫瘤等手術,經顯微手術,療效也會顯著改善。
回國后的頭兩年里,朱賢立全身心地投入創建顯微神經外科科室的工作。他以Yasargil學派為基礎,領導科室率先在全國開展顯微神經外科業務,形成了以顯微外科為基礎,鞍區病變顯微手術治療為特色的神經外科。他要求科室里,無論資歷深或淺的醫師,都要脫產3個月在實驗室苦練顯微鏡下手術的基本功。在他的帶領下,協和神經外科最早在全國開展了“顱咽管瘤全切除的顯微外科技術”,隨后,在中南地區率先開展了腦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1985年開展的“腦動脈瘤顯微外科技術”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后來相繼有10項科研成果通過省級鑒定,6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艱苦的訓練,使全科醫師的操作技術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手術難度越來越大,治療效果越來越好,腦動脈瘤夾閉術、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術、蝶骨嵴內1/3腦膜瘤全切術等疾患都一一被他們攻克。
朱賢立明白,一花獨放不是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始終孜孜不倦地向全國推廣顯微神外技術。一開始遇到的阻力不小,比如懷疑是否有必要,昂貴的器械缺少經費,技術也得重新適應:原來的肉眼操作,手眼自然協調;但在顯微鏡下,視野和景深變小,眼-腦-手的反射協調需重新建立等。在他的耐心幫助和努力周旋下,顧慮和困難解除了,很多中青年醫師從此走上顯微手術的道路。
從1984年起,朱教授面向全國,舉辦了多次顯微神經外科學習班。他系統地向學員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并創造各種條件使學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練習和掌握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此期間,他還多次外出講學,應邀到各級醫院去施行腦動脈瘤切除這樣高難度的手術。“腦動脈瘤顯微外科技術”“雙極電凝止血技術與方法的研究”“顱咽管瘤全切除的顯微外科技術”等相關成果分別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
為了把自己的經驗完整地記錄下來并加以推廣,朱教授還和科室的同志們一道,利用科內現有設備,把近10年來開展顯微神經外科的入門經驗編成了一部5集共16小時的科教系列電視科教片《顯微神經外科入門》。這套科教片不僅在國內獨一無二,而且代表了當時我國在顯微神經外科方面的先進水平。國內的同道們觀看了這套錄像后,對手術的操作技巧和效果無不感到驚嘆。
從醫半個世紀,他發明創造了20余種手術器械
從1956年開始,除了治病救人,他還喜歡花時間琢磨如何改進手術器械。幾十年下來,他仿制、改進的手術器械達20余種,修理的手術器械更不計其數。
一次出差,他看見一種婦女頭上戴的不銹鋼發箍,萌發了制作手術器械的靈感,就花2元錢買了一個,回去就動手打磨,竟做出了一只小巧的神經剝離器。
20世紀80年代末,朱賢立開始改進腦自持牽開器。
開顱手術中,這種器械負責牽開腦組織。當時使用的有兩種,一種固定在手術臺邊上,穩定性不足,有損傷患者腦組織的風險;另一種固定在顱骨開口邊緣,易對頭骨造成損傷。“腦外科醫生最可貴的品質,是對腦組織的愛護。”朱賢立說,他看到手術前都會將患者的頭部牢牢固定在頭架上,便想:能不能把腦牽開器也固定在頭架上?
朱賢立用鐵條和螺栓制作出固定架,并讓國內廠家生產出不銹鋼固定架并推廣應用。雖然這只是固定方式的小小改變,但使用效果卻非常好。朱賢立的瑞士導師、國際顯微神經外科權威Yasargil教授看到他的改進設計后贊不絕口,將其推介給一些國際知名醫療器械企業。之后,國際市場上開始出現新的腦牽開器固定架,雖然樣式不同,但其原理基本以朱賢立的為基礎。
在技術發展迅速的新時代,功能越來越強的新器械層出不窮,針對年輕醫生越來越依賴“高科技”的現狀,朱賢立說,對醫生而言,任何手術器械都不可能完全得心應手。因此,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既應該懂得怎樣使用器械,更要能看到每件器械的不足,充分了解自己使用的工具,也是對患者的負責。
6個“保暖瓶”溫暖了患者32年
2021年春節期間突發不適,68歲的劉婆婆在協和醫院查出結腸息肉。同年3月6日晚,老人出現術后消化道出血。周末值班的朱良如教授細心安慰老人,并為她止住了血。巧合的是,32年前正是她的父親朱賢立教授救了劉婆婆。
32年前,老人的腦垂體瘤已發展到雙眼近乎失明,雙腿無法走路。輾轉多家醫院后,老丁帶她來到了協和醫院治療。為她主刀的正是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的朱賢立教授。當年在朱賢立教授的精心手術下,劉婆婆手術至今康復良好,生活工作如常。
32年后,再次見到朱賢立教授,老丁激動地回憶:當年,老伴一大早就進了手術室,手術歷時8個半小時,朱教授全程主刀,不吃不喝不休息,直到把老伴平安送出手術室,趕緊再處理其他患者。老丁沒有想到,當天凌晨1時許,勞累了一天的朱教授又趕到老伴的病床前觀察詢問。
最令老丁念念不忘的,是老伴從手術室出來后全身發冷,朱賢立教授找出6個空的葡萄糖吊瓶,親自裝滿熱水,又一個一個用毛巾包好,圍放在老伴的身邊,還叮囑老丁注意不要靠得太近,預防燙傷。“直到現在想起來,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老丁感慨。
極目新聞記者:劉迅 趙雪純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