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讀個博,畢業了還不如本科生好找工作?
近日,陜西省學生就業與留學服務中心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全省高校博士畢業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為76.68%,相比2022年下降9.45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1.19%,相比2022年上升2.61個百分點。
求職者尋找心儀的崗位。韓傳號/攝
不難看出,博士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總體低于本科生,且呈下降趨勢。
這并非一地的情況。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4年,碩博學歷應屆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44.4%,較去年下降12.3%,且低于本科生的45.4%,高學歷低就業率的“學歷倒掛”現象,已悄然出現。
高學歷低就業率,與高學歷低就業,不是一回事。高學歷低就業率,是從“就業數量”上進行評價,指的是社會有效需求不足,人才培養數量超過社會有效需求。高學歷低就業,是從“就業質量”上進行評價,指的是高學歷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層次、薪酬低。
當前,高學歷低就業率與高學歷低就業問題并存,意味著高學歷畢業生就業數量與質量均存在問題。
評價高等教育發展與質量,還有一個指標,即高等教育回報率,具體指每多接受一年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年收入增加多少。增加越多,高等教育回報率越高。高等教育回報率高,自然會提高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也表明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保持著良性互動關系。
高學歷低就業、高學歷低就業率,表明我國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與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存在供需“兩張皮”現象。發展博士教育,必須確保博士培養質量,避免缺乏質量保障的博士規模發展,加劇“學歷倒掛”問題。
此外,博士培養規模的快速擴大,也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2019年,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為10.52萬人,到2023年已達15.33萬人,四年間擴招45.7%。這就需要根據當前存在的“學歷倒掛”現象,引導高校科學確定博士培養規模,嚴格落實分類發展博士教育的戰略部署。
當前,我國很多本科院校都在增設碩士點、博士點,將其視為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地位的重要舉措。但如果盲目追求提高學歷層次,一方面可能模糊本校的辦學定位,另一方面影響人才培養結構與質量,如果師資建設、課程建設跟不上,培養質量自然無從談起。
因此,引導高校基于本身定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高校辦學的評價就必須擺脫“唯學歷”。
造成博士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還不止于此。例如,我國高校之前培養的博士,基本都是學術博士,而社會對此并沒有那么大的需求。
去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幅度提高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持續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明確要求要提升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占比。
以分類思路發展博士教育,至關重要。應當按照專業學位教育的要求建設博導隊伍,采取與學術博士不一樣的培養方式,形成專業學位教育特色。具體而言,專業博士培養,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滿足新產業、新業態的高端應用型人才,解決博士教育存在的結構與質量問題,促進高質量就業。
就業中的“學歷倒掛”現象,也給學生“提個醒”:選擇考研、讀博時,應更為理性,不能片面認為提高學歷就能找到工作,而要以提升能力為目標,科學進行學業發展規劃。
如此,才能在求學過程中把握人生的主動權,為實現理想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安徽時評微信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