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付費自習室成為不少年輕人學習技能、修煉內功的“洞天福地”。從線上到線下,從大都市到縣城,付費自習室野蠻生長。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存近7萬家自習室相關企業。近十年相關企業注冊量呈整體顯著增長態勢,2023年全年注冊量首次突破萬家,猛增523.70%至2.25萬家。
數據的背后體現的不僅是公共圖書館“一座難求”的情況,更是“內卷”的當下,知識焦慮的肆意蔓延與數字時代對專注的碎片化分解。“花了錢的就是最好的”“付費自習提供了積極的心理暗示”,花錢買自律成了無奈的“上上簽”。
一
智能手機時代,很多人習慣了一有風吹草動就要拿出手機看看,許多網友也吐槽自己:學習十分鐘,休息半小時。專注成為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什么東西借由網絡都會迅速把人的注意力帶走。
自律真的很難。不少人會有這樣的錯覺,明明只學習了10分鐘,卻好像煎熬了1小時;明明看了1個小時的手機,卻感覺只度過了10分鐘。似乎只要與學習沾上邊,“痛苦面具”立馬戴在臉上。不是不想學習,實在是外界的誘惑力太大。
如同《哆啦A夢》中主角大雄的那句經典“擺爛名言”:“這種情緒怎么還能學習,干脆先玩吧”。簡單樸實的話語深深觸及靈魂,“是我本人沒錯了”!只要是學習以外的事,都能發掘出無限樂趣:閱讀時給書本的插畫“加料”,繪畫天賦拉滿;下筆時給文字描邊,一描就是“地老天荒”……
占座讓人心累。在校學生大多有過占座的經歷,自習室內,一眼望去,桌子上全是書,再走近一看,“XXXX考研占座”“XXXX課占座”,可不敢亂動!更有甚者,為求一座,動口動手。圖書館外,天剛蒙蒙亮,隊伍已排成長龍,能不能有個座全看排在哪兒。據《中國統計年鑒2024》,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覽室座席數168萬個,平均將近1000人才有一個閱覽室座席。為此,一些高校設24小時圖書館,一些城市設24小時營業書店,讓來學習“充電”的人少一些等待。
讀者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內自習 梁旭/攝
氛圍影響顯著。環境對人的影響往往是迅速強烈的,尤其是在目標、行為、情緒感染上。有人說,為何不能在家里、在公園、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學習,非要去付費自習室?原因在于,很多人在獨自學習與群體學習之間的效率截然不同。就職于合肥某中學的王老師表示,學生在晚自習的作業完成率與正確率大大高于在校外的時候。在自習室,當大多數人都在專注學習時,會不自覺地讓人產生趨同的暗示。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二
很多時候,流行似一陣風,一部分人在迎風起舞時,另一部分人卻在逆風“尬舞”。時間碎片化的當下,為了滿足某種逃避性的目的而付費自習,看到別人學習自己也得跟上。但盲目內耗,可能會慌不擇路。
沉溺于自我感動。《半月談》的一篇“付費自習室,誰在表演性學習”,深刻揭示了一些年輕人以自習學習來逃避現實,通過營造一種我正在努力的表象,維持某種外在的儀式感,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在不在自習室很重要,即使在刷手機、在安靜的環境中呼呼大睡,但是氛圍感給到了,依然會暗示自己,今天很充實,給自己喝一大碗“雞湯”。
泛社交化干擾學習。一些線上自習室App為了擴大盈利,加入與學習無關的內容。筆者隨機下了一款線上自習軟件,除了自習區外,其活動區帶有很強的社交以及娛樂屬性,甚至可為自己在App中的卡通形象充值買皮膚。逐漸脫離核心內容的自習軟件對于急切尋求學習氛圍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再踩一坑。一些網友表示,打開軟件,學習先擱一邊,挨個點擊自習室人員頭像查看空間,一晃30分鐘,打發時間可以,用來學習真不行。
買來的自律難以持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1000名受訪者進行“付費自律”的調查顯示,有四成受訪青年表示對付費自律感到效果不理想,純粹為返押金機械式打卡。有受訪者表示,這種懲罰性的付費自律會令人產生“花出的錢不能浪費”的心態,最終關注的都是“我不能失去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為了打卡而打卡”,通過付費自律,短期的效果會有,一旦拉長戰線加上不可抵抗力等因素影響,質疑自己、負面情緒的“熱衰減性”大大增加。
三
有需求就有供給。不可否認,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提供自習的這些平臺,給需要自律學習的人提供了有效的監督與陪伴。但也得注意,付費學習在某種意義上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如何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中避免內驅力逐漸喪失,能不能將被動轉為主動還得看自己。
不必將學習變成知識焦慮。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逐漸放大,帶有目的性的學習正在顯著增長,不少年輕人選擇在工作之余“充電”,考公、考研,提升個人能力無可厚非,但若將學習變成一種焦慮那就大錯特錯了。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生命是有限的,知識卻是無限的,功利性學習不僅帶來疲乏,也讓人難以接受失敗。
不妨聽聽“興趣”的聲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內卷”學歷、考證,不如遵從內心,從興趣的方向找尋學習的真諦。比如近年來,興起于年輕人身邊的夜校,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課程,讓學員擁有選擇的主動權,依據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為年輕人提供一種放松且健康的生活學習方式。
遠離盲目學習。北京師范大學劉堅、劉紅云教授團隊曾發布《全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其中一條,“參與校外課程的時間越多,成績優秀的學生群體學習動機和主觀幸福感越低,成績一般的學生群體學業成績越低”,這意味著盲目學習可能并不能帶來自身的成長。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看到別人辦自媒體風生水起,覺得自己也行,開通賬號更了幾天,便斷更放棄;看到購物軟件中那些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技能的書籍時,買了一本接一本,結果大部分書連第二頁都沒翻;收藏的視頻課程直到失效,也沒學完……自己看似努力,實則一頭霧水,既丟了西瓜,也沒撿到芝麻。
在保持安靜的前提下,沒有規定去自習室就一定要學習。有人專心致志,也有人偶爾神游,能否持續穩定地輸出得看自己的操作。他律終究只是輔助,自律才是打怪升級路上的“ADC”。(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