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首場寒潮強勢來襲,大部分地區創下今年下半年來氣溫新低,你的羽絨服準備好了嗎?
“不用998,不用198!羽絨服只要89!”打開網絡直播,這樣的廣告詞并不罕見。
問題是,你買到的“羽絨服”,是真羽絨嗎?
近日,浙江湖州織里警方披露了一起羽絨服造假案件,現場查獲“假羽絨服”7萬余件,涉事企業3名主管人員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該批服裝吊牌上標著70%絨,實際上卻用“粉碎毛”以次充好降低成本價,羽絨含量基本為0%。
每年秋冬季,往往會掀起關于“羽絨服”的科普和打假熱潮,這段時間的媒體調查,又一次將羽絨服推上熱搜。
“直播間展示的是好絨,但真正發的是差的”“標簽隨便說的,我讓他做啥標就做啥標”……從原料生產端以次充好,為控成本全然不顧產品質量與消費者健康,到線上線下銷售端知假售假,用“飛絲”冒充羽絨成公開秘密,再到標簽、檢測報告全造假,“羽絨騙局”讓人觸目驚心。
羽絨服是冬季御寒必需品,既然標榜為羽絨服,填充一定比例的羽絨是最起碼的要求,且法律法規、行業規范都有相應的約束。
比如,國標對羽絨服的充絨量有著明確的要求,標稱的“絨子含量”必須要大于等于50%。但有關企業依舊明目張膽地濫“羽”充數,不僅沒有達到國標充絨量的比例,甚至連“絨”都采用了冒牌貨。更令人氣憤的是,很多流通到市場上的假羽絨服連兒童款都沒有放過。
濫“羽”充數為何屢禁不絕?這背后少不了成本的考量。
2023年以來,各種羽絨的價格已經有不同程度上漲。2024年漲價的情況更為明顯,羽絨原料價格整體較去年同期上漲30%~40%。目前90%白鴨絨和90%白鵝絨每公斤的價格分別為504元、1100元。若以一件羽絨服含200克白鵝絨計算,單原料成本就已超過200元。
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存在著巨大的成本差異,廠家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不惜鋌而走險,大量生產充斥著假絨的劣質羽絨服。
知假造假、知假售假,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背離了誠實信用原則,更違反了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這種不顧“里子”的做法,終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濫“羽”充數的背后,也暴露出監管漏洞。
據媒體報道,制假羽絨廠商建議“分倉”發貨來躲避監管,監管嚴的地方就發好貨,監管不嚴的地方就發“充絲”的。
由于消費者缺乏專業檢測手段和知識,羽絨制品的內在品質難以鑒別,容易成為摻雜使假的重災區。
對于羽絨服里的“科技與狠活”,既不能只靠消費者的“火眼金睛”,也不能任由企業信口開河,需要強化落地監管,增加抽檢頻次,堅持嚴格標準,對問題產品“零容忍”。
說到底,造假賣假“賭”的就是一個利潤和風險的比較。只有通過常態化執法來提高違法風險成本,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查處,在行業形成威懾效應,商家才不會為了短期利潤鋌而走險。
打擊制假源頭,還要管控售假終端。不少低價羽絨服往往通過線上平臺進行銷售。電商平臺要加強監管審核,不能放任低價劣質羽絨服在直播間大行其道。
沒有“里子”,哪來“面子”。產品品質是企業的生命線,如果罔顧質量、監管缺位,那么沒有羽絨的羽絨服,寒的將不只是消費者的身體,還有消費者的心。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