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1月15日電(記者 謝佼)日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公布,在剛剛收取的紅外監測相機數據中,首次提取到人工搭建“大熊貓產仔巢穴”里的成年野生大熊貓影像,這是大熊貓小種群保護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紅外監測相機數據顯示,今年6月一只野生大熊貓進入到人工搭建的“大熊貓產仔巢穴”。(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供圖)
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專家介紹,大熊貓保護總體形勢向好,當前面臨難題之一是野生大熊貓分割為若干種群,種群之間難以往來,基因得不到交流,有的小種群面臨退化風險。如大熊貓九頂山小種群,其棲息地主要位于德陽,野外繁育所依賴的樹洞、石洞等庇護所在汶川大地震中損毀嚴重,已威脅到種群繁衍。去年以來,保護者們開始有計劃地搭建大熊貓野外產仔巢穴。
在管理分局所轄的綿竹、什邡適宜地點,保護者就地使用樹干、竹枝、苔蘚等構筑巢穴,放入紅外監測相機,用泥土涂抹遮蓋人類氣味,挖出小水潭供大熊貓取水。
10個人工巢穴分布在海拔1700米至3000米的區域,最險峻的需要從另一座山靠溜索下滑才能抵達。每年全部收取一次數據,需跋涉7天。近期才取回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有一只野生大熊貓前來“驗房”。
“這處‘房源’在海拔1700米的山脊緩坡,周邊竹林茂盛食物充足?!贝笮茇垏夜珗@綿竹管理總站副站長林麗紅說,“雖然它停留時間不長,但驗證了我們原真性保護措施、保護的方向是正確的?!?/p>
畫面上的野生大熊貓為成年個體,體格健壯?!皬谋O測結果來看,大熊貓對人工巢穴沒有不適反應,是否會進一步選擇此處繁育產仔,還需持續監測、評估大熊貓對人工巢穴的利用情況?!贝笮茇垏夜珗@德陽管理分局副局長趙衛紅說,這增強了大熊貓小種群保護工作的信心,下一步將研究更適宜的方案,提高大熊貓小種群生存復壯的能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