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內蒙古一科研機構“95后”研究員趙子健簡歷顯示有4個博士和2個博士后及22個社會兼職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根據媒體報道,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回應稱,趙子健一個博士學位已經拿到中留服的認證,一個博士學位正在申請認證,另外兩個拿不到中留服認證。此外,中國抗癌協會調查后顯示查無此人。目前,該研究院正在對趙子健簡歷進行進一步核查。
這樣的炸裂簡歷可以說是包裝太過,社會公眾提出質疑,媒體求證后確實如此,研究院發布聲明接下來進一步核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機構在人才引進過程中審核不嚴的問題,審核不應被表面高大上的身份、光環所蒙蔽,需要完善審核標準和流程,招聘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水博士”能進入研究院成為研究員看似不可思議,實質上反映了研究機構審核把關的巨大漏洞。在對人才的學歷、社會兼職,研究機構并未進行嚴格的核查,只要聯系相關單位進行確認,不難發現其中一些社會兼職只是一些花錢注冊的會員,水分極高。所以,不僅是審核流程不嚴格,也體現了審核態度不認真,更是對人才招聘的不重視。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對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人才引進把關不嚴,造成的后果便是過度甚至是虛假包裝的人進入科研機構占據重要位置,不僅拉低科研水平,也是帶壞學術風氣。所以,高校和科研機構務必要對人才引進高度重視。
“水博士”也難免讓人想起“假教授”魏新河,此人是錦州市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長期以“遼寧理工大學教授”等身份參加學術會議,因涉嫌招搖撞騙罪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根據媒體報道,魏新河此前參加了多次學術會議未被發現假身份,其中不乏有名校組織的學術會議。這暴露出個別高校組織學術會議審核稿件時不顧內容只看作者身份頭銜。
身份頭銜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還是真才實學。無論是科研項目,還是教書育人,沒有真才實學,只靠學歷或許可以唬住一時,但真實水平遲早暴露無遺。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招聘公開透明,公眾保持警惕,招搖撞騙者最終都將無所遁形。這也提醒了博士們不應該把心思花在給簡歷注水,要多專注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近年來,學術不端事件層出不窮,破壞的不僅是學術環境的純潔,更是踐踏了社會公眾的信任。學術誠信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學術界應當加強對學術成果的審核和驗證,并加強對年輕學者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其誠實守信的學術態度,雙管齊下構建一個健康、公正的學術環境。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