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的股市話題一直吸引著大家的注意力,國人,乃至世人,近段時間以來都對中國股市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隨著一個個破紀錄交易數據的涌現,不少業內專家都驚呼為這是“見證歷史的時刻”。與此同時,國人炒股的熱情也被瞬間點燃,有數據顯示,國慶假期新開戶的賬戶數量或高達百萬,無數新老股民都選擇在近期開啟或重啟了自己的“炒股”生涯。
問題來了,為什么對大家買賣股票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炒”股,而不是煎、煮、蒸、燉股呢?
股市,也稱為股票市場或證券市場,是一個供投資者買賣股票(即公司的所有權份額)的場所。它允許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和交易這些股票的機會。其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荷蘭。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籌集遠洋貿易的資金,首次發行了股票,并在阿姆斯特丹設立了股票交易所,這標志著現代股市的誕生。股票市場的成立,不僅促進了資本的流動,也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股市的誕生。
在早期,中國股市規模較小,交易品種有限,主要以國有企業股票為主。隨后隨著政府開始允許非國有企業股票上市交易,市場結構得到了極大豐富,這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參與。然而,由于當時投資者對股票交易缺乏深入了解,加上市場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往往容易通過“聽聞”“跟風”等方式對各種信息進行炒作并迅速買賣,這種行為類似于炒菜時的頻繁翻炒,因此被稱為“炒股”。
故“炒股”一詞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起源,它是隨著中國股市的發展逐漸形成的一個俗稱,而且這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股票交易行為的形象稱呼,沒有隨著市場的發展、成熟,隨著大家理性投資成分的逐漸增加而改變,一直被沿用了下來。
這里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小看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使用中的語言力量,它能塑造我們的思維,潛意識中影響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語言學家對此有過經典的論述:不是我們在言說語言,而是語言在言說我們。由此關聯到大家當下高漲的投資熱情,當我們用慣了“炒股”這個概念時,更要對股市交易有清醒的認知,更要時刻牢記: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據大象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