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當國足接連輸給日本、沙特等對手后,除了嘴上吐槽,很多球迷也恨不得立刻跑到球場出汗“宣泄”,結果卻尷尬發現——附近沒有免費場地踢球。
近年來,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進行體育消費的熱情不斷高漲。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公共體育場館“難覓”“難訂”“收費高”等問題也日益凸顯。不少網友吐槽“月薪2萬打不起羽毛球”“人到中年都沒有在標準場地踢過球”。
某種程度上而言,當前健康中國戰略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正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運動健身需求與體育場館資源開發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國家體育總局負責人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通過加強“場地設施”“體育產品”“政策措施”的供給,進一步開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以緩解體育市場的供需矛盾,滿足人民群眾的運動需求。
不過,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和利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公允地說,現階段全面開放公共體育場館,確實存在不小的困難,且稍有不慎,或引發其他的社會問題。
開放管理困難。例如,有網友呼吁,能否開放高校體育場館?不得不說,社會人員進入高校,對高校的安保和管理帶來挑戰,隨地丟棄雜物、亂停亂放車輛等不文明現象層出不窮。一些人借助高校場地資源,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開展培訓活動,使運動設施遭到破壞,甚至影響正常教學活動,讓高校不堪重負,也令不少在校生心生不滿。
維護成本較高。高校、地方體育場館,其維護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此外還有一部分社會捐贈。如果完全開放,勢必導致場館內部設施器材的保養、維護、改造等費用陡升,加重運營主體的經濟負擔。有的體育場館選擇走市場化路徑,通過租賃、承接活動等手段自我造血,但對不少地方而言,這種自我造血與高昂的維護成本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
面臨風險隱患。有體育場館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想盡可能開放體育場館,服務家鄉父老。但是,在相關政策和責任風險不明晰的情況下,一旦因為場地設施或運動者自身突發疾病等情況造成意外事故,會給場館方面帶來法律問題和許多次生的風險隱患。近年來,類似情況屢見報端,使體育場館的運營方心有余悸。
也就是說,面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既要考慮社會需求,也要正視經濟效益,還要兼顧法律責任。這并不只是體育圈的“分內之事”,更是一項系統性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
業余羽毛球賽 嚴根榮/攝
加強資金支持與補助,確保體育場地要“夠”。
目前,國家體育總局已經擴大了公共體育場館補助范圍,補助不再限于大型場館,更將補助依據由原來的座位數調整為綜合考慮各地區符合條件的場館數量、健身場地開放面積、健身場地年接待人次等因素,特別是把廣受群眾歡迎、符合條件的中小型場館、全民健身中心也納入了補助范圍。
未來,可以結合地方實際,通過引入社會資源,擴大公益性、基礎性全民健身服務供給,對城市綠道、公園、小區進行改造建設,盡可能創設出更多便捷的運動場地。
提升管理服務能力,確保運動設施和體驗要“好”。
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制定公共體育場館的服務要求、收費標準、責任范圍等配套政策文件,對開放程度、服務內容提出一系列細化、量化的要求。鼓勵群眾“錯峰”運動,通過新的技術和服務理念,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滿足不同群體在不同時間段的使用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長期優質運動設施和良好健身體驗。
加強社會監督與第三方評價,確保服務要“實”。
各地可以從場館承接體育賽事活動和體育培訓、為公益性體育組織提供活動場所等方面加強監督評價,要求各運動場館將年度開放服務情況在國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公開,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讓人民群眾從體育場館的“客人”變成“主人”。
此外,對年度公共服務達標或表現突出的單位,可予以一定的績效鼓勵和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體育場館對全民健身服務的支持。
全民健身不是一個口號,健康中國更不是一句大話,這是群眾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樸素愿望。莫讓“打不起”的羽毛球挫傷群眾參與體育的熱情,更不要讓“訂不到”的運動場,成為阻礙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天塹”。(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