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提到十三朝古都西安,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城墻這些“老網紅”景區,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然而,近年來,陜西考古博物館、大唐不夜城等新興“網紅”,也成為很多游客青睞的打卡地。這些西安文旅產業的“新晉網紅”,是怎么走紅的,能給安徽文旅發展哪些啟發呢?9月21日,大皖新聞記者跟隨“2024相約絲博會 全國主流媒體看陜西”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陜西考古博物館和大唐不夜城,探尋其中奧秘。
數字科技助力文物“活”起來
作為中國首家考古專題類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自2022年開館以來,就“圈粉”無數。
在這里,游客可以親手觸摸史前陶器碎片,也能近距離觀賞被“打包”搬進博物館的西周“第一豪車”銅輪牙馬車的考古現場。而更加吸引人的是,這些輝煌燦爛的歷史遺存,正通過數字化互動裝置、3D投影、AR、文創等多種形式“活起來”。
記者在陜西考古博物館采訪了解到,這里隨處可見考古工作的數字化應用。據介紹,陜西考古博物館超過70%展項設置的數字多媒體及物理互動裝置構成的“科普線”,觀眾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了解遺址的結構,通俗易懂。
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第五展廳,一個復原展示的唐代貴族女子李倕的華麗冠飾,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工作人員介紹,李倕冠飾制作工藝精巧、材質名貴且豐富,奢華、絢麗但出土時卻“面目全非”,經過實驗室微觀發掘剪輯復原研究,通過X光探傷、三維激光掃描,逐層清理加固,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讓華美冠飾在科技助力下,再現大唐風華。
經科技復原后的李倕冠飾
另外,相較于別的博物館重點展示出土的文物,陜西考古博物館側重于通過遺址現場再現,向觀眾展示栩栩如生的歷史場景,打通從考古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的學科全鏈條,向眾人講述文物背后的考古故事,也讓考古這一小眾知識變為大眾文化。
創意文化持續催生“流量IP”
9月21日晚,夜幕降臨,大唐不夜城的燈光漸次點亮,人群如潮水般涌向這里。從大雁塔北廣場一直延伸至開元廣場,中間密集分布著慈恩寺遺址公園、潮空間、西安美術館、陜西大劇院、“開元盛世”雕塑群等文化場所……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500米,這片65萬平方米的文化街區,組成了大唐不夜城的基底。
大唐不夜城
漫步在這片古色古香的街區,仿佛穿越回大唐盛世:女性著唐裝、點花鈿,男子穿圓領袍、戴幞頭,隨處可見;搖著撥浪鼓、推著文創花車的工作人員擦肩而過;飛檐斗拱、秦腔漢樂、唐服雅集,一磚一瓦、一景一設,甚至小到燈柱、垃圾桶這些實用設施,皆是唐風。
“大唐不夜城分為五個功能區:商業步行街、貞觀廣場、文化交流廣場、慶典廣場及唐城墻遺址公園,通過對五個分區的刻畫,展現文化內涵豐富、自然清新的生態風光帶?!惫ぷ魅藛T介紹,2019年不倒翁小姐姐走紅之后,大唐不夜城不斷挖掘新的創意,來滿足游客的視覺和沉浸式文化的感受。懸浮兵馬俑、石頭人、唐代仕女武士巡邏隊等文化IP陸續出現,受到游客的追捧,“這些IP也在不斷豐富著大唐不夜城的文化內涵。”
從“不倒翁小姐姐”到“盛唐密盒”,大唐不夜城仿佛掌握了“流量密碼”,那就是:仿古建筑作為背景,沉浸式體驗超級有趣,讓人感受到了主題樂園般的“一站式”貼心服務。大唐不夜城街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唐不夜城致力于‘夜經濟’文旅消費集聚區的發展,創新打造沿街商業矩陣,堅持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不斷探索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新路徑,為商業賦能?!?/p>
探索數字產業與文旅融合發展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世界級景點,同時,近年來也涌現出了許多新興的網紅打卡地,如大悅城觀景臺、鐘樓開元商場觀景臺、南門中大國際復古街區等。這些地點通過獨特的建筑設計、燈光效果或文化氛圍,為游客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拍照體驗。而肉夾饃、涼皮、油潑面等傳統美食,不僅味道獨特,還承載著西安的地方文化特色,成為游客打卡的重要一環。
這背后,離不開西安文旅部門的精心策劃。據了解,近年來,西安通過一系列創新的旅游營銷策略,如“摔碗酒”、“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等,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關注。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西安的知名度,還激發了游客的打卡熱情。西安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西安將借助新媒體平臺、數字技術、“互聯網+”等,探索數字產業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