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一天穿越上下五千年,一次性打卡394家博物館, 近日,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簡稱“博博會”)落下帷幕。除了歷史文物展示,博博會的文創產品也吸引了觀眾,“既有傳統文化元素,也結合了現代審美和實用功能,讓我眼花繚亂了。”參會返回合肥的劉先生直言,博物館的文創現在“太卷”。
博物館文創有多卷?
此次博博會,安徽博物院展呈 “國寶系列”“一肚子墨水”“滿眼皆是祥瑞”“大黃山”“安博小神獸”“畫魂玉良”“徽徽獅”“安博四小龍”等十余個系列、190款獨具安博特色的原創IP產品。 “可以喝的墨水”“五柱器”冰箱貼成為爆款。
蘇州博物館不僅設有IP授權項目案例區,也將100余款文創產品帶到博博會現場,多為今年上架新品,既有吳王夫差劍系列的人氣文創產品,還有主要將文物“迷你化”的冰箱貼、DIY拼搭擺件、書簽等文創品類,“隨方制象-明式家具驚喜盒”為首次亮相。
廣東省博物館有240余件文創亮相,以館藏廣寧玉雕“金雞報喜”為靈感的系列文創產品,?包括玉雕雞冰箱貼、多種味道的雞型香薰蠟燭等,有“味道”有創意。
家里有多少文創冰箱貼?
“我搶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的麻辣燙玩偶,還有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劉先生是一名博物館文創愛好者,此次專門從合肥趕到呼和浩特,他告訴記者,現場經歷了排隊、限購,“總算滿意而歸。”
為何對博物館文創情有獨鐘?劉先生坦言,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文化靈魂的展廳,但參觀結束后,帶回家的文創產品,既是一段對歷史的回顧,也是旅行的一段回憶,“現在的文創越做越精美,“新樣式、新玩法,又有文化寓意。”
李女士一家的博物館之旅,購買冰箱貼是保留項目,家里的雙開門冰箱門,也快被貼滿。“這是在龍門博物館文創店買的龍門石窟冰箱貼,這個是大同博物館購買的鴟吻冰箱貼,是一對。”
李女士告訴記者,博物館文創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對孩子來說,她很喜歡研究冰箱貼的寓意或設計來歷,以此了解文物,也是一種對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文創既要“美”,又要有文化的“魂”
近年來的博物館熱,不僅帶動了文博視頻和文博話題的熱度,或也是相關文創火熱的原因。博博會的相關發布顯示,我國博物館年均新增約300家,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場館建設實現廣覆蓋。此前,一在線旅行平臺發布的數據也顯示,越來越多人愿意為博物館奔赴一座城。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頻頻出圈,文化、創意新奇和有趣,正好契合年輕人的心理。”一名長期從事文創產品設計的設計師告訴記者,博物館文創或正在成為連接博物館與年輕人的一種新方式,也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一種體現。
但其認為,應關注到不少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比如此前流行的文創雪糕、考古盲盒等,“只是換了個包裝換了個地方賣,難免讓人審美疲勞。”她表示,從設計的角度看,博物館文創產品更符合“少而精”的調性,最大程度地放大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使其既有設計的美,又具有文化的“魂”,“或結合數字技術應用的發展,賦予新的展現形式。”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