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愛看什么,短劇就拍什么,拿捏住觀眾的爽點,總能制造爆款。
對年輕人如此,對中老年人同樣如此。熟悉的劇情,差異化的年齡,有著極為敏銳的市場嗅覺的短劇生產者,悄然打造了另一片新藍海。
請看:
工地賣盒飯的阿姨相親空調維修工,沒想到那是一個身價幾十億的霸道總裁,霸道總裁不僅體貼入微,還幫她斗勢利眼的親家和兒媳;
媽媽被自私自利的小兒子指責為乞丐,在小兒子婚禮現場差點被打殺,失蹤又失憶多年的大兒子突然從天而降,而且還是個億萬富豪,拿出鞭子痛揍弟弟;
出身名門卻遭遇丈夫背叛、家族衰敗、墻倒眾人推,卻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善良一步步逆襲成為商業女王……
以上劇情分別來自中老年短劇《閃婚老伴是豪門》《金榜題名之母憑子貴》《豪門老妻的逆襲之路》。
艾瑞咨詢的報告顯示,2024年微短劇市場,40歲到59歲的用戶占比高達37.3%,60歲以上的用戶占比也有12.1%。
老年人不僅占比高、時間多,還有錢。數據咨詢公司QuestMobile曾發布《中國短視頻直播電商發展洞察》,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商,51歲以上用戶占比18.9%,消費能力相當可觀,月度線上消費能力超2000元的用戶占比達到28.8%。
再看中老年短劇,《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僅10天,相關平臺播放量就超4億,抖音話題量更是突破25億。
中老年短劇火爆背后,是市場的選擇,也引起一些子女的“擔心”:一是怕中老年人氪金起來沒有底,二是怕他們沉迷虛擬網絡世界,甚至受騙上當。
有網友的評論十分有趣:“完了,這下我媽要看不上我爸了!”
小時候被父母“擔心”,長大后“擔心”父母,易位而處,中老年短劇火爆背后,是中老年心理的投射。
中老年微短劇的故事主線無非是這么幾條:
第一,霸道總裁愛上落魄但善良的我,有錢有閑、在家細心在外霸氣,填補的是中老年人在夫妻親密關系中的孤獨;
第二,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終于成為億萬富豪,孝順懂事,人前長臉、人后體貼,滿足的是中老年人“望子成龍”的幻想;
第三,遭遇背叛、飽受冷眼,靠著自己的堅韌不拔,逆襲為富豪(有男有女),還迎來美滿愛情,滿足的是中老年人對自我價值被肯定的需求。
再加上收拾勢利眼親家和惡媳婦等沖突劇情、平實接地氣的臺詞、“善有善報”的主旋律……牢牢拿捏住中老年觀眾。
微短劇的“造夢”,本質上和保健品推銷員成無微不至的“干兒子干女兒”一樣,是精準地提供了充分的情緒價值。
老年人需要受到關注 郭緒雷/攝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占總人口的21.4%。但老年人受到的關注、得到的資源遠遠小于年輕人?!?022年中國老年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高達63%的中國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即便身處人群之中,也有54%的人感到內心的孤獨和遺憾。更有甚者,超過25%的60歲以上老年人,因身體或其他原因,曾有過自殺的念頭。
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以微短劇為代表的中老年消費產品像是一把甜膩的糖,為老人們帶來短暫的快樂。這也是老年人消費市場的冰山一角,預示著銀發經濟將更加繁榮。
數據背后,更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是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甚至是我們自己。
也有年輕人對此“嗤之以鼻”。套路滿滿、土味低俗、虛假爽感,僅僅滿足了爸媽的即時情緒,就讓他們如此“上頭”,他們的“人生智慧”“現實追求”都到哪兒去啦?
其實,對很多中老年人來說,體力和精力的衰退,讓他們很難再像年輕人那樣奮力拼搏,也很難再有所謂長期主義的堅守。人生的下坡路上,他們更需要情感的撫慰、即時的滿足。
說到底,“90后”在短劇中“嗑糖”,與“90歲”在短劇中“做夢”,沒有本質區別。
當我們在議論、戲謔甚至阻止父母為中老年微短劇付費的同時,不如跳過表面的錢財考量,更深層次地關注中老年人的生理變化和心理需求,關心他們老之將至的焦慮、孤獨、自卑、無助、無望等負面情緒,更開放地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健康愛好,更認真地規劃他們的老年生活,在經濟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理性支持他們的“做夢權”。
不如就從現在開始,抽出時間和他們見見面,認真地和他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需求。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