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辛巴 小楊哥”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原因是兩位頭部帶貨網紅因為一些原因鬧翻了。
因大閘蟹價格引發爭端
事情起因,是兩位主播近期因帶貨同一品牌的大閘蟹時在價格上發生爭端。
8月31日辛巴的直播間中,辛巴身旁助理稱該品牌被某主播“指著鼻子去罵了”,原因是對方先賣,后來辛巴卻以更低價格開賣,品牌方沒有給到同樣的價格,隨后在直播間中,辛巴稱品牌方告訴他,產品被舉報,已售空的大閘蟹無法繼續上鏈接補貨。辛巴在回應消費者評論時稱,由于自己與蟹太太合作時間較早,所以價格更加便宜。
9月1日,辛巴開啟直播,在直播中“炮轟”小楊哥:“我(賣大閘蟹那次)本身是個很小的直播。8月18日我彈了很多鏈接,然后3兩、3.3兩、4兩的螃蟹人家就鎖給我了,我就開播賣螃蟹,賣了六七千萬、七八千萬。賣完之后,粉絲讓加庫存,加庫存鏈接沒了。品牌方蒙了,他說被小楊哥舉報了,說小楊哥談好了,意思是我賣的太便宜了。我當時我就問了一句話,全中國有沒有任何一個主播,可以和辛巴一個機制、一個價。你的粉絲量不假,但你的銷售額和任何東西干不過我……質檢、售后、賠償態度你們都沒有,就剩炒作了。”辛巴還稱,三只羊模仿辛選的商業模式。
9月2日凌晨,三只羊聯合創始人盧文慶在一次直播中回應此事,稱“太欺負人了!”“(辛巴)不能沒底線的搞流量,我有太多手段知道你干什么。”
盧文慶
不過潮新聞記者通過搜索,發現目前盧文慶的個人抖音號被設置為“私密賬號”,其發布內容已不可見。
圖片來源:抖音
辛巴9月3日再次回應大閘蟹“價格戰”,稱“你說我搞流量,我不需要……你有一萬種方式‘搞我’,我就不怕這種事。”
記者發現,這并不是兩位網紅第一次這樣“爭鋒相對”,早在今年6月份,辛巴就在一次帶貨酒水類產品的直播中暗諷小楊哥:“我的這個不拔蓋,那么一點酒,賠就賠了吧,那么大主播,還天天一億粉絲,連瓶酒都賠不起,主播參差不齊,有點粉絲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吃百家飯的,凌駕于粉絲之上,出了問題不敢面對,不想賠償。”
主播“內卷”在加劇
據首席電商觀察,當時兩個直播間的“蟹太太”大閘蟹價格和優惠情況:
辛巴直播間的價格為238元,包含4只4兩的公蟹、4只3兩的母蟹,拍三單送一單,額外送6瓶冰紅茶;
小楊哥直播間的價格則是298元,包含4只3兩的公蟹、4只2兩的母蟹,且第二件0元。
如果拍三單辛巴直播間的蟹卡,相當于44.6元買到一只4兩公蟹和一只3兩母蟹,另外還有一瓶不到的冰紅茶;
如果在小楊哥直播間拍兩單,則相當于37.25元買到一只3兩公蟹和一只2兩母蟹,另外還有其他常規贈品。
“精確到‘兩’來計算,辛巴直播間的大閘蟹每一兩會便宜1塊錢左右。”
據藍鯨新聞,目前大閘蟹銷售已經進入一個高峰,以這次事件的當事品牌“蟹太太”為例,8月份,蟹太太在抖音的月銷售額已經超2億元,尤其在8月下旬,其單天的銷售額有多天達到2500萬元,8月22日單天銷售額就已經接近1億元。
辛巴和小楊哥本在不同平臺直播,但卻“沖突”不斷,兩位主播的粉絲量加起來已超兩億,難道連他們都有“流量焦慮”?
近幾年,直播電商圈的大事件幾乎“沒斷過”。從李佳琦直播間“二選一”風波,東方甄選“小作文”事件,辛巴徒弟蛋蛋怒斥辛選前CEO管倩事件,小楊哥徒弟“紅綠燈的黃”被封禁,再到今天的“辛楊罵戰”,不難看出,隨著直播電商主播的飽和競爭的加劇,觀眾對于直播購物的需求逐漸趨于理性和冷靜,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價格和服務,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和流量增長,主播們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比如在直播間提升直播質量、加強粉絲互動、推出獨家優惠,甚至不惜“宮斗”。
今年4月24日,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聯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消費者網等機構發布了《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主要反映了產品質量、虛假宣傳、不文明帶貨、價格誤導、發貨、退換貨、銷售違禁商品以及誘導場外交易等八方面問題,該報告選取瘋狂小楊哥、李佳琦、劉畊宏、羅永浩、辛巴、董宇輝等主播作為重點分析對象得出消費維權輿情占比,其中瘋狂小楊哥的維權輿情占比為29.27%,辛巴則占了8.2%。
圖片來源: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
競爭無可避免,但如何在這些競爭中找到平衡,規范競爭,創建健康、公平的直播環境,這是每一位帶貨主播需要去衡量、思考的問題。
專家:電商行業處在關鍵發展期,
需直面內部問題與挑戰
潮新聞記者采訪了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朱永祥,他認為,“當前直播電商行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面對行業內部的問題與挑戰,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從提升主播職業認知、優化平臺生態、加強行業自律等多個方面入手,共同為直播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期待政府及社會各界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共同推動這一新興行業的繁榮發展。”
針對該事件,他提出了以下觀點:
近期,多個微信公眾號及網民就該網絡直播電商領域的熱點事件展開了廣泛討論,各方觀點紛呈,但多呈負面傾向。這一現象引發了我的深思。在我看來,當前直播電商行業不應僅僅局限于通過主播間的競爭來爭奪流量,從業者們應著眼于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例如追求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樹立向上的直播形象等。
自疫情以來,直播電商行業已歷經數年的發展,其生態構建已初具規模。平臺應思考如何為整個生態創造更多價值,怎么樣建立更健康的直播電商生態而非僅僅追求流量的最大化利益,同時,讓老百姓對這個職業,有信任感。
近年來,網絡主播翻車事件頻發,暴露出主播群體在職業認知上的嚴重不足。主播作為直播電商的重要參與者,其職業觀、流量觀、粉絲觀、產品觀及成就觀亟需得到加強和提升。對于頂流主播而言,更應明確自身在網絡社會中的定位與責任,以更專業、更負責任的態度面對公眾。
直播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信任。當前,部分主播及平臺的不當行為已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對這一行業的信任度。長此以往,將對整個直播電商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建立并維護行業信任機制已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網絡直播經濟被納入地方發展規劃(如上海的直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及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直播電商行業的關注與期待日益增強。
另外,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9個新職業、28個新工種信息,其中包括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網絡主播。這標志著網絡主播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立。
在此背景下,行業內部更應加強自省與自律,摒棄低層次的競爭與互撕行為,共同推動直播電商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潮新聞 記者 樓純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