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長江水流好快,岸邊不停有甲魚冒頭呼吸。”近日,有不少武漢網友在社交平臺討論,長江岸邊出現了很多甲魚。
視頻截圖。
專家:屬正常行為,與水位上升有關
有目擊者稱,前幾日,他在江邊看到不少甲魚冒頭呼吸,有的還跑到岸上,但一看到人就跑,反應很快。在該帖子評論區,網友紛紛猜測江邊甲魚變多的原因。
7月24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沈建忠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甲魚冒頭呼吸屬于正常行為,因為他們是用肺呼吸的爬行類動物,雖然可以在水里憋氣較長時間,但還是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在高溫時期可能會更為頻繁。至于數量的增多,可能有多方面原因。
“長江進入汛期后,水位上升,一些甲魚養殖池可能被洪水淹沒,導致部分人工養殖的甲魚逃逸至野外。此外,自從長江實施禁漁令以來,甲魚被捕撈的情況減少,其種群規模得以擴大,繁殖數量也隨之增加。”他分析。
沈教授說,“水淺王八多”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甲魚一般喜歡在淺灘生存,一方面是小魚和螺螄數量比較多,方便其覓食。另外,甲魚在進行繁殖時,會選擇離水不遠、地勢較高的泥沙灘作為產卵場所,而現在正處于甲魚的繁殖期。
“曬背也是甲魚比較常見的一個習性,所以很多養殖池會在水中間放一個島或者木板。特別是在中午前后光線強的時候,如果一個地方環境比較好,可能會有甲魚集中。”他補充道。
提醒:不建議市民進行捕撈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副研究員褚世海也分析,隨著水位的上漲,原本適宜甲魚生活的淺水區域被淹沒,迫使它們向更高的地方遷移,尋找新的棲息地。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生活范圍縮小,因此更容易被人們發現。
“也不排除有人工放生的可能,但如果是數量比較多的話,很可能是人工養殖的甲魚逃逸了。”他說,長江水位上漲會引起很多生物棲息環境的變化,和平時有所區別。
沈教授表示,據觀察,這些甲魚主要是體型較小的中華鱉,個頭不大,屬于本土物種。“從資源保護的角度來看,不建議市民進行捕撈,目前的中華鱉種群數量還未達資源泛濫的程度,應當給它們留下更多的繁衍機會。”(據極目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