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代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是具有高科技等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作為“全國創新驅動示范市”,常州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產業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023 年,常州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第17;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 3.38%,位列江蘇省第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6.2%,位列全省第二。
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機器人技術實驗室負責人張志華向大皖新聞記者介紹實驗室情況。
打造智能機器人
常州攜手合肥科學島
說到科技創新,誕生了“人造太陽” 實驗裝置等重大成果的合肥科學島,是人們熟悉的名字。常州市人民政府依托科學島,于2007年1月建立了常州先 進制造技術研究所,坐落在常州科教城。2014年2月,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成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首批八家正式研究所之一。多年來,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以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為主要方向,開展研發攻關,促進成果轉化,為常州先進制造業發展持續提供關鍵技術和高級人才。 “我是2006年到科學島上的智能機械研究所讀書的, 然后就跟著導師來到了常州。”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機器人技術實驗室負責人張志華是安徽亳州人,從研究所創辦伊始到現在,他已經在常州工作了接近 20 年。 “我們一直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錨定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據介紹,十多年來,研究所承擔項目 600 多項, 服務企業 3000 多家。
實驗室內的機器人。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為企業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常州致力于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 “國際化智造名城”,很多企業都對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有著很高的需求。因此,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也一直以服務企業為主要工作,助力常州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幫助企業研發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提高企業智能制造水平,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比如,江蘇錢璟康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看到我們的測力機器人后,委托我們開發新系統,用于人體各主要關節的訓練與測評。當時,國際上只有美國、瑞士、日本的三家公司擁有這項技術,我們經過攻關,開發出綜合肌力測評機器人系統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并實現量產。因為這款產品,企業每年新增收入近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另外,研究所受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開發了油缸活塞桿搬運機械手系統,已穩定使用12年,累計生產數百萬根活塞桿。而研究所為江蘇中科朗恩斯車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智能物流倉儲系統,實現了零部件入庫掃碼、上架、備料、出庫掃碼等作業的智能化,不僅提升倉庫空間利用率,還讓作業效率和準確性大幅提升。
“如今,常州正在努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這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我們希望用自己的技術、科研、服務、成果等,促進常州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張志華說,下一步,他們將結合常州“1028” 產業體系的需要,創新性地把現有成果的應用做出延伸,“比如,爬壁機器人經進一步改造,可以應用在太陽能光伏板的表面清洗和缺陷檢測上;我們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張志兵院士團隊合作,引進微米顆粒強度測量技術,可用于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顆粒機械強度性能測試、 微針機械性能測試等;我們還計劃把無油渦旋空氣壓縮機等新產品進行完善,可用于新能源汽車、醫療、食品等要求無油壓縮空氣的場景。”
龍城實驗室
助力中國機床邁向高端化
科研院所和創新平臺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著無法替代的引領作用。 機床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工業母機”,是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和命脈。為此, 2022 年 11 月,同樣位于常州科教城的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正式揭牌。
常州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外景。
龍城實驗室是常州市與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共同打造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以數控機床綜合性能測試與精度保持性研究、高性能數控加工裝備研制、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研發、新能源等領域專用裝備研發為主攻方向,建設面向公共服務的機床精度保持性研究與性能測試中心,孵化智能制造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服務產業科技創新。
日前,在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現場,記者看到很多自主研發的儀器設備已安裝完成,有的正在調試。其中,全國首套載重20噸的“整機精度保持性加速測試平臺”有兩層樓高,可以模擬振動、溫濕度、靜動態力等載荷,對機床進行精度保持性的加速測試。研究人員會根據測試中的數據變化,尋找影響機床精度的因素,最后與生產廠家一起開展技術攻關解決問題。據了解,2023 年,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已經與恒立液壓、中創新航、微億智造等21家單位共建聯合創新中心。
像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這樣的創新平臺,常州還有很多。其中,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已經成為全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執行理事長單位,與中國商飛、中航工業等24家單位共建聯合研究中心,與西交利物浦大學共建“先進材料科學技術” 國際聯合實驗室,啟動大型工程復材、 航空航天復材、中科飛航、綠色復材技術產業化等重大研發項目。清潔能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完成光伏太陽能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平臺建設,已建有硫化物全固態電解質等11個科學家工作室,開展固態鈉電池、綠色非晶合金等研發及產業化……
加快人才科創集團建設
“科技新長征”譜寫新篇章
除了這些創新平臺,常州的企業也在加快研發中心的建設發展,并取得累累碩果。上上電纜多次填補世界核級電纜領域空白;天合光能先后25次在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上刷新世界紀錄;天目先導全球首創納米硅碳負極……近四年來,常州市新能源領域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40%,動力電池領域專利數全國第一。
未來,常州將繼續發揮科教城“創新之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中以常州創新園集聚優質資源要素,深化龍城實驗室與工業母機“國家隊”共建合作,推動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清潔能源材料、 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等技術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平臺。同時,常州將加快人才科創集團建設運營,更大力度實施 “龍城英才計劃”,引育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新長征”的道路上譜寫新的篇章。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張楠 劉旸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