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7日,長三角新全媒聯合體第六屆年會采風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媒體代表們深入探訪了三垟濕地和朔門古港遺址,感受溫州在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面取得的成就。
媒體代表們來到了位于溫州市甌海區三垟街道的三垟濕地。初夏時節,這里百湖密布、山水秀美,綠意盎然的美景令人陶醉。據了解,三垟濕地是浙南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水網濕地,被譽為“生態客廳”和“城市綠心”。
近年來,三垟濕地通過“生態保衛戰”,包括拆遷、征地、清淤、治理、巡查、保潔、創建、引水等八個方面的綜合整治,實現了從“污水坑”到“生態園”的華麗轉身,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提升。
三垟濕地美景
在這片綠意盎然的生態綠洲中,榕源、南懷瑾書院等文化地標衍生出了“稻香三垟”“生態三垟”等研學課程,讓人們在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中,感受到詩意空間的魅力。
隨后,媒體代表們又來到了朔門古港遺址考古發掘工地。在這里,他們聽取了相關負責人關于項目緣起、遺址概況、階段性發掘成果等方面的介紹,并深入了解了遺跡出土文物情況及背后的文化內涵。
朔門古港遺址的發現源于2021年溫州市鹿城區啟動的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一些古石條,從而揭開了古港遺址的神秘面紗。通過對遺址的發掘,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宋元和明清時期的朔門甕城遺跡、江岸、橋梁、陡門閘、棧道等建筑遺跡,以及九座碼頭、三艘沉船和大量的瓷器、漆器、琉璃、瓦當、貝殼、稻谷等實物。
朔門古港遺址發掘現場
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不僅證實了溫州人向海而生、激航萬國的夢想,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文化的重要物證。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朔門港考古發掘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對于推動溫州乃至長三角地區的文化旅游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