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某知名打假博主在連云港海鮮市場購買爬爬蝦遭遇“鬼秤”(做了手腳的電子秤),又遭市場管理人員搶奪手機,相關視頻被推上熱搜。
無獨有偶,5月18日,有網友反映在南京江寧區某農貿市場買魚時,一商戶存在缺斤少兩的情況,并被市場方管理人員搶摔手機。
按照最新回應,連云港對涉事商戶許某某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罰款3萬元;對市場主辦方予以警告,并罰款35萬元;對存在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市場主辦方工作人員曹某某、王某某,涉事商戶許某某及其親屬徐某某、時某某予以行政拘留。
南京江寧區市場監管局已對涉事農貿市場主辦方和涉事商戶立案調查,市場方對涉事商戶予以清退。
應當說,連云港、南京兩地的態度比較明確,涉事人員均受到處罰,且處罰較重。
商戶使用“鬼秤”,玩缺斤少兩的把戲,損害消費者公平交易權,是消費市場一大頑疾。
此前就有媒體通過大量走訪調查發現,從線下到線上,從生鮮到熟食,從路邊攤到品牌店,都存在不同套路、不同程度的缺斤少兩現象,“鬼秤”隱藏其間。相關調查數據也顯示,超9成網友表示自己遇到過缺斤少兩的情況。
“鬼秤”屢禁不止,歸根結底,違法成本太低。
一方面,對缺斤少兩的商戶處罰力度太輕,起不到震懾作用。
按照以往各地處理“鬼秤”案件情況看,大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二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沒收涉案電子計價秤,罰款金額不過千元。
比如,去年9月,四川樂山黃七孃黃雞肉店被曝使用“鬼秤”,五通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僅對該店罰款1500元。
另一方面,缺斤少兩的商戶背后有“保護傘”撐腰,降低了“鬼秤”被查概率。
本應引導商戶規范經營、維護市場秩序的市場管理人員,不但沒有幫助消費者維權,反而與商戶沆瀣一氣,充當“保護傘”,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商戶使用“鬼秤”護短。
掃清“鬼秤”,讓秤準量足成為商戶的基本經營之道,必須提高違法成本。除了提高缺斤少兩的處罰標準外,最關鍵是要鏟除其背后的“保護傘”。
市場管理人員與商戶之間是否存在利益勾連?市場監管部門、公安機關與市場主辦方之間是否存在利益勾連?“保護傘”不分大小,有些基層工作人員位子不高但能“現管”,成為“保護傘”同樣為害甚烈。
例如,近年來一些打假博主頻頻曝光“鬼秤”問題,有的地方在博主到來之前提前發通知要求商戶做好準備,不要在秤上動手腳,可謂欲蓋彌彰、此地無銀。
只有鏟除商戶背后的“保護傘”,倒逼市場監管部門、公安機關負起主體責任,強化日常市場監管,讓缺斤少兩的商戶在第一時間受到法律懲罰,而不是等到上熱搜后才“亡羊補牢”。
強化市場監管 李鑫 孔蕾/圖
從去年的淄博到今年的哈爾濱,兩座城市相繼火爆出圈,成功經驗之一就是不遺余力“寵游客”,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創造一個讓游客放心、安心的消費環境。
一個小小的“鬼秤”,可能毀掉一座城市的對外形象,這在文旅事業大發展的今天,尤應警惕。
“鬼秤”,不能再“神出鬼沒”了!(據安徽時評 張立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