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隨后,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2次發射任務。本次任務有哪些看點?火箭與飛船有哪些新升級?
看點一:老帶新“80后”三人組 跑好神舟家族“接力賽”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執行本次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組成,葉光富擔任指令長。
航天員葉光富執行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李聰和李廣蘇均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老將”葉光富此次帶領兩位新人奔赴蒼穹。“當前,空間站三艙三船的狀態對我來說是全新構型,其任務數量、復雜程度、操作難度明顯提升。”葉光富說,“再上太空就是一次全新的開始,我和我的兩位隊友以及整個航天團隊,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對于完成這次任務,我們信心滿滿。”
神舟十八號乘組三人均為“80后”,都有過飛行員經歷。“我們確實有很多共通點,不僅有相近的年齡和經歷,更有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賽’。”李聰說,現在對方的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彼此都能夠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
“這次飛行,我們將承擔繁重而艱巨的任務。”航天員李廣蘇介紹,他在任務中主要負責空間試(實)驗項目,涉及航天醫學、基礎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問題,以及站務管理、健康保障等任務。
據介紹,神舟十八號將上行實驗裝置及相關樣品,將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中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還將實施國際上首次植物莖尖干細胞功能在軌研究,揭示植物進化對重力的適應機制,為后續定向設計適應太空環境的空間作物提供理論支撐。
據悉,中國航天員隊伍正逐步發展壯大。“目前,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林西強表示,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后,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后續任務,并實現2030年前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總體目標。
新一批航天員們需要具備哪些新能力?林西強介紹,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載人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和應急飛行情況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1/6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鉆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看點二:“神箭”架起安全高效“天梯”
此次執行運載任務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享有“神箭”之譽。原因之一在于,從1999年首飛至今,它保持了100%的發射成功率。
作為中國現役唯一的載人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采用了多備份系統,以提高抗干擾能力。其獨有的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在出現災難性故障時可以發出逃逸指令和終止飛行指令,及時帶航天員逃離危險。
據新華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