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收拾行李,帶著一家老小出門去,路上想著躺在小木屋里看湖光山色。到目的地發現:“不好,被背刺了!”
房間背陰潮濕,風景平平無奇,被嘩啦啦的水聲吵得夜不能寐——好好的假期,黯然收場。
還有更慘的。人沒出發,電話那頭就在“勸退”:“咱們重新裝修,可能要麻煩您把預定的房間退一下。”老老實實退了房,突然看到,房間以3倍價格又上線了。
這些“大冤種”經歷是否戳中你?
從去年文旅市場熱度飆升后,圍繞民宿的消費投訴不斷。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2023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民宿經營者被曝“漲價退單”“虛假地址”。
民宿變“民訴”,照片變“照騙”,哪個環節出了錯?
許多人尋找民宿,是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這是“照騙”的多發地,厚厚的濾鏡、獨特的拍攝視角,把一間普通的房間拍成了“夢中情屋”。
銷售民宿的渠道,也多是在線旅游平臺。一些民宿淡季定價低,一到節假日價格飆升。裝修倒閉、老板換了、親戚來了,民宿經營者寧可違約也要“趕客”,反正平臺罰金趕不上漲價收益。
這兩個環節,共同指向了互聯網平臺監管責任。
話題老生常談,但值得反復強調。廣大消費者基于信任在平臺下單,平臺理應擔起責任,篩選出品質可靠的民宿,而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事發后把責任甩給民宿。
如果一些民宿不怕罰,只能說明平臺罰得不夠狠。如果平臺對那些“慣犯”民宿,既罰款,又集體“封殺”,它們還敢亂來嗎?
再把目光轉到民宿本身。
不同于標準化的酒店經營模式,民宿多為個體經營,不少從業者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拍漂亮照片吸引顧客,是經商打廣告的慣用套路。假期人多,想著漲價掙錢,也是商人本性。
民宿助力鄉村振興。肖本祥/圖
但做生意不是“一錘子買賣”。名聲一旦壞了,不良經營理念一旦養成,顧客難回頭,生意難長久。商家只有用長線經營思維,才能看得遠、走得穩。
民宿是旅游的衍生業態,往往集聚發展。游客住得不好,很難玩得開心,最終損傷的是一個地方的聲譽和旅游形象。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監管部門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漸,尤其在旅游集中爆發期之前,多檢查多督促,才是可取之道。
去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等級劃分〉(GB/T41648-2022)實施工作導則》,規范和引導全國旅游民宿發展。其中,明確“旅游民宿應符合安全、衛生、基本住宿設施設備的要求,對配套設施、公共空間、餐飲等不作硬性規定,采用選項條款”。
一方面,消費者可以通過民宿等級來挑選心儀民宿。另一方面,從這個提法,可以明顯看出,民宿和酒店是不一樣的。
民宿尚在發展中,對民宿的管理,不妨從宏觀上扶持和呵護,著眼長遠培育,逐步完善制度。
民宿是個性化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然選擇了民宿,建議消費者要有心理準備,對配套設施、公共空間、餐飲等方面的條件不要過于苛求。
談個性,當然是在硬件達標的前提下。當發現民宿硬件不達標,請勇敢說“不”,果斷維權。
若民宿“個性”契合自身需求,心滿意足,自然最好;若不契合,請把它當作旅途中的小小插曲,多一點包容和理解,民宿行業才能越來越好。
你終將等到心儀的那間小木屋。(據安徽時評 撰稿:彭園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