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的劉女士反映,3月31日下午,她和朋友在北京亮馬河景觀步道邊上遛彎時,脖子突然被“飛來”的魚鉤鉤住。隨后,劉女士撥打120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其頸前部可見一金屬魚鉤斜刺入皮膚,深約0.5cm。
4月2日上午,劉女士表示,目前,她已向事發地派出所做了筆錄。事發至今,其頸部仍然痛感明顯,吞咽困難。
對此,肇事者王先生回應,他會隨時聽取有關方面協調,協商處理該事,絕不推卸責任。接警派出所民警表示,對于此事,尚在研究中,會按程序進行。
當事人:亮馬河邊散步
被釣魚大爺甩鉤刺頸
診斷證明(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劉女士被魚鉤傷頸的地段位于北京朝陽區新東路交叉位置橋下路東側。
“當時我跟朋友正在亮馬河步道正常行走,散步走到這個位置時,突然感覺好像有人掐我脖子,就像刀割喉的那種感覺。”劉女士說,緊接著,她和朋友才明白,是魚鉤鉤進了自己頸部。隨后,她在朋友和肇事者王先生的陪同下前往醫院救治。經診斷,傷口位置位于動脈和氣管之間。
“因魚鉤有倒刺,所以醫生不敢直接順出來了,那個倒刺是直接垂直于魚鉤的,還是金屬的,醫生說只能開刀。”劉女士說。
經醫生處置后取出的魚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劉女士提供的醫院接診病歷單顯示,頸前部可見一金屬魚鉤斜刺入皮膚,深約0.5cm,出血。
劉女士稱,肇事者王先生對3月31日當日的治療費進行了支付,后續治療相關事宜仍在與對方協商。
警方:會按照正常流程進行
劉女士被魚鉤傷到的頸部(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劉女士提供的一段時長約20秒的事發現場視頻顯示,肇事垂釣者王先生主動承認全責,并稱愿意賠償。為了避免后續糾紛,劉女士報了警,希望備案。劉女士說,4月1日,新源里派出所聯系到她,并對她做了筆錄。
2日上午,肇事者王先生對記者說,劉女士確屬無辜被誤傷。事發后,他全程陪同劉女士去了醫院,負責交費、掛號、取藥等事宜,并向派出所報備、做筆錄。雖然自己不是故意的,對于給劉女士造成的傷害,他非常內疚,會隨時聽取有關方面協調,協商處理該事,絕不推卸責任。也希望盡量減少對劉女士的影響,與受害方達成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針對此事,同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新源里派出所民警表示,“我們肯定按照流程走”。
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朝陽區農業局所屬的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針對此事回應稱,涉事河段不禁釣。
此前,北京市水務局工作人員回應媒體表示,除了水源地等處禁止垂釣,其他地方暫時沒有對個人休閑垂釣的限制。
“如果有的河流有禁止垂釣的標識,就不能垂釣。目前,關于個人垂釣沒有相關的法律去專門約束,但我們建議,市民盡量減少垂釣。因為魚對河水的生態環境是有益的,并且個人垂釣也可能帶來安全問題。”上述工作人員說。
律師:因過錯侵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北京安劍律師事務所周兆成律師認為,首先,根據我國民法典相關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對于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造成的損害,可以免責。在民事法律中,責任的劃分通常基于當事人的過錯程度。
周兆成說,對于本案,河邊釣魚誤傷到行人的情況,責任的劃分應基于雙方的過錯程度。如果釣魚者存在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如果行人也有過錯,可以減輕釣魚者的責任。釣魚者在河邊釣魚時,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危險,因此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防止傷害的發生。如果釣魚者在甩魚竿時沒有觀察周圍環境,或者沒有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從而導致行人受傷,那么釣魚者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當前,從此事來看,應屬意外事件。釣魚大爺釣魚甩鉤誤傷路人,屬于民事侵權,釣魚大爺應當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當事人可以通過直接協商的方式向大爺索賠,列出具體的醫療費用、誤工費、精神損失費、后續治療費用等賠償項目。如果大爺不配合,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但應注意留存好相關證據,如病歷、證人證言、報警記錄、現場照片等。
專家:謹慎安排垂釣區域
加強責任告知
亮馬河公園(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2日上午,記者在亮馬河兩岸走訪發現,釣魚的人并未減少,釣魚者所處位置相距人行步道不超3米。亮馬河岸邊立有相關注意安全的提醒欄,不時有安保人員沿線巡邏,但未有禁止釣魚標識。
一位釣魚愛好者告訴記者,傷人的事情很少發生,這可能和注意力不集中有關。
劉女士表示,對于此事,她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提示和思考,即釣魚和步行的人同時在共享一片區域的時候,怎樣保證安全,盡量把這種風險規避掉。同時,她也希望通過此事能夠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優化完善相關對策,既滿足釣魚愛好者的需求,又保證行人的安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祁凡驊表示,從政府的服務角色來看,首先需要謹慎安排垂釣區域,集中在行人稀少的河道、湖泊區域。其次,需要對垂釣者進行責任告知,明確安全知識、預防傷害行為的發生,主動承擔救治責任,購買相關傷害保險。
祁凡驊說,此外,政府還應對漁具標準進行安全規范,側重娛樂、健身,而非為生計釣魚。同時,鼓勵各類釣魚俱樂部普及安全責任知識,調動非營利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共同達到社會善治。(央廣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