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發(fā)布訃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鄭振香先生,因病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訃告稱,鄭振香先生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考古學家,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杰出代表。鄭振香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耿介樸直。她扎根田野,踏實嚴謹,潛心研究,成果卓然。她的去世是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損失。
3月15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大河報·豫視頻《看見》記者,遵從鄭振香先生遺愿,喪事從簡,不做告別,“只有家屬和我們所的兩位領導代表大家前去?!?/p>
喚醒“婦好”的女考古學家
在大眾認知中,鄭振香的名字更多的和3000年前另一位非凡的女性——婦好聯(lián)系在一起。
1976年,在河南安陽洹河南側小屯村西北角的一片高崗地上,時任殷墟考古隊長的鄭振香發(fā)現(xiàn)并主持挖掘了婦好墓,一座沉睡3000多年的殷商大墓,終于重現(xiàn)人間。
婦好,這位活躍在公元前12世紀前半葉,深受商王武丁寵愛,集王后、將軍、祭司等角色于一身的神秘女人,隨著鄭振香的指認重臨人間,這位只存在于甲骨文記載中的傳奇女性,終于得到考古證實,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首位女性軍事統(tǒng)帥。
很多報道都曾還原過婦好墓的發(fā)掘過程:當時小屯村一片高崗地被列入了“平整工地”的范圍,為防止有殷墟遺址遭到破壞,鄭振香帶領考古隊通過探桿鉆探,發(fā)現(xiàn)了夯土建筑的痕跡。然而一個半月過去了,似乎除了房基并無其他遺跡,一些專家勸她是不是就此打住,因為按照傳統(tǒng)經驗,宮殿區(qū)內通常只有房基。
然而,面對大家的質疑,鄭振香沒有動搖。后來,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時候我就想起一句話——寧可苦干,不要苦熬。我就跟大家說,咱們還是干吧,干下去總有個結果,沒有沒底的坑?!?/p>
奇跡發(fā)生了,在鄭振香的指導下,一位老技工一探鏟下去,從8米深處帶上來一鏟黃土,里面竟然夾著鮮紅的漆皮和一只翠綠色的玉墜。
一座商代社會的寶藏由此打開。這個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隨葬品1928件,超過了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總和,被譽為“殷墟小百科”。
有媒體評價這次發(fā)現(xiàn)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中,影響最大、成果最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是目前已發(fā)掘的唯一保存完整、能夠與甲骨文聯(lián)系斷定墓主身份與墓葬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國考古史與殷商史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18年10月13日,在殷墟科學發(fā)掘9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局共同向參與殷墟發(fā)掘保護并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考古工作者代表頒發(fā)了殷墟考古發(fā)掘“功勛人物”紀念章和紀念證書。獲獎者共有6位,鄭振香名列首位。
因身體原因,89歲的鄭振香未能到場,她的學生唐際根替她領了獎。唐際根,90年代初曾跟隨鄭先生念完研究生課程并獲得碩士學位,曾長期擔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
在他看來,鄭振香能成為婦好墓的發(fā)掘者,除了靠緣分,更靠執(zhí)著。唐際根在2021年撰寫的一篇短文中提到鄭振香及考古隊員們的駐地條件的艱苦。早年,他曾在隆冬時期到鄭先生的宿舍請教問題,對屋內陳設有過細致描述:“易木板床上疊著的略顯干硬的被子”,以及“笨重而斑駁的書桌上,朱漆已成片脫落,桌面粘著蠟燭殘跡,告訴我昨夜先生曾經秉燭而讀”。
“1980年出版的《殷墟婦好墓》,是在艱苦條件下完成的?!碧齐H根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在發(fā)掘現(xiàn)場的鄭振香(左)
學術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成功的
3月15日,另一位殷墟考古發(fā)掘“功勛人物”紀念章獲得者,原安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孟憲武在接受大河報·豫視頻《看見》記者采訪時,也對早年安陽考古隊條件簡陋的駐地印象深刻,“當時工作站的駐地就小屯村西的一片空地,一排瓦房十幾間房子,西側是標本室,占了一半的房子。東邊就是考古隊工作室和宿舍。當時工作站條件很差,吃的是井水,點的是煤油燈,冬天也沒有暖氣。”
八十年代,孟憲武曾因后崗發(fā)掘項目與鄭振香共同工作過一段時間,“她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在學術上很下功夫,是一位學術水平很高的老師。她工作成就太大了,殷墟婦好墓的斷代分期都是她搞的。”
在他印象里,鄭先生個頭不高,身材偏瘦,但精神頭特別好,“尤其是我去請教問題的時候,一請教問題,她興趣就來了,滔滔不絕。鄭先生喜歡讀書,而且喜歡鉆研。對學術上的一些觀點,特別喜歡說點自己的看法”。
孟憲武向記者回憶道,八十年代初他剛涉足學術論文寫作時,曾拿著文章向鄭振香請教,“鄭先生看完文章后直搖頭,不太滿意。她說小孟啊,你不要想得太大,學術這個東西是比較深厚的,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成功的。我建議你要去考古發(fā)掘的第一線,寫簡報,然后寫報告,時間長了,資料積累多了,再寫文章?!?/p>
“那次我印象特別深,我后來就按這條路走的?!泵蠎椢湔f。
2002年,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在北徐家橋村北首次發(fā)現(xiàn)了商代四合院式夯土建筑基址。孟憲武把鄭振香請到了工地上,“鄭老師看了以后沒講什么,只說先看看資料想一想,再讓我抽時間找她討論一下。后來我去了以后,她的話給了我很大鼓舞。她說這次四合院的發(fā)掘是殷墟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是很了不起的?!?/p>
在孟憲武的回憶里,對學生的工作,鄭振香總是持鼓勵和肯定的態(tài)度,在生活上也是一個和藹的長者。
在鄭振香離開了考古一線后。有一次,孟憲武到北京登門拜訪,受到了鄭振香的熱情接待,“鄭老師讓我晚上不要走,要請我吃飯。她不僅自己去,還讓陳志達先生去,老兩口都去。當時在附近找了個小飯館,鄭先生把菜單扔給我說今天點好的、隨便點。后來,我點了幾個菜,是鄭先生結的賬?!?/p>
孟憲武最后一次見到鄭振香是在七八年前,他去鄭振香家里拜訪,鄭先生送了他一本書說“小孟,這書我也用不到了,送給你吧,你還寫了幾篇好文章”,孟憲武則回道“我沒白混吧”。
此后,直至鄭先生辭世,兩人一直未能再次會面。
鄭振香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圖源央視)
“我喜歡商文化”
事實上,鄭振香的學術成果遠不止一個婦好墓。在1989年臨近退休之際,鄭振香帶領的團隊,還在安陽小屯村東發(fā)現(xiàn)了商王武丁為其父小乙所建的宗廟基址,后來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1959年,鄭振香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yè),當年便去了洛陽考古隊任隊長,并于1962年到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任副隊長。從此,她歷經退休、返聘,直到2002年丈夫生病、行動不便,這位倔強的女考古學家才離開了考古一線。
算下來,她在安陽整整待了40年。
訃告中,鄭振香的成就被簡短地記錄下來:曾先后參加洛陽燒溝、鄭州二里崗、漢河南縣城等遺址的發(fā)掘,晉南垣曲、平陸地區(qū)的田野調查,還曾參加了云南省滇東地區(qū)的民族學調查。任洛陽工作隊隊長期間,參加了洛陽王灣等遺址發(fā)掘,并組織編寫了《洛陽發(fā)掘報告》。
任安陽工作隊隊長后,曾主持和參加發(fā)掘了大司空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婦好墓、宮殿宗廟區(qū)建筑等遺存的發(fā)掘工作。在1962年主持安陽大司空村遺址發(fā)掘后,鄭振香先生首次利用殷商時期居住和墓葬遺存之間的地層關系,結合出土器物差異,奠定了殷墟文化分期框架。鄭振香先生主持發(fā)掘的婦好墓是殷墟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宮殿宗廟區(qū)丁組建筑基址的發(fā)掘,是對小屯宮殿區(qū)建筑布局的重要補充。鄭振香先生對殷墟考古和殷墟遺址的保護做出了卓越貢獻,主持或參與編寫了《殷墟婦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青銅器》《殷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安陽小屯》等重要著作。
2022年1月,在央視播出的一期欄目上,92歲的鄭振香,在那處住了近30年,從未更換過家具的住所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這是老人最后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
鏡頭里,鄭振香依然口齒清晰,她向記者介紹著訂閱的報紙,談起最近在讀的書籍,“現(xiàn)在我主要就是看書,沒怎么寫文章了。主要看王國維的書,他的書內容很多都是有關于商代的、有關于夏代的、有關于周代的?!?/p>
記者問為什么選王國維的書看,老人回答:“我喜歡看商代的,喜歡商文化。”(據大河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