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 “教育系統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許多高校開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謂的超前拔尖學生,集中舉辦少年班,甚至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也在效仿舉辦所謂的拔尖創新班,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說,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關注到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問題。
倪閩景表示,從1985年12所高校招收少年班開始,上述培養方法已經被證明無法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如果這種情況進一步擴大,將會對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造成較大沖擊,引起學校和家長的焦慮,對未來人才的培養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必須及時阻止這種情況的擴大化。
在倪閩景看來,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但是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認識和培養方法需要避免兩個誤區。
一是誤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是“天選之人”,只要用適當的方法把這些天才篩選出來,然后進行培養就可以了。但是事實反復證明,只要智力正常,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小的時候智商超群、成績出眾,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并不多。
二是誤認為把超常兒童歸攏到一起,做超前拔尖學習和訓練就能夠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實際上多年來幾乎所有集中培養的少年班、創新班、英才班全都沒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集中培養反而減少了人才成長需要的多樣化環境。學習的本質是塑造人的大腦,不一樣的大腦才是未來創新的基礎。培育學生們的創新素養,不是要讓學生去掌握十分深奧的創新技能,更不是去搞奧賽。
因此,他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著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教育體系。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邏輯應該是:只有教育創新,才能培養領軍人才,才能實現科技的領先。教育跟在人家后面,人才和科技也只能跟在人家后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需要科學教育戰略家和架構師,系統構建科學教育的新范式,在思想方法和實踐方法上尋找到中國式突破。建議教育部成立專門的攻關項目開展研究。
第二,站在傳統文化傳承與重塑的角度,為科學精神的旺盛生命力提供文化土壤。科學教育變革的核心難題是科學精神的培養,科學需要冒尖、與眾不同。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兼收并蓄的文明,要發揮創新性與包容性優勢,在世界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注入科學精神。全球出現過5個世界科學中心,首先涌現的是人文和藝術的創新,包括教育創新。如果只專注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就很難培育出頂尖的大家。建議在重視科學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體育與藝術課程。
第三,科學教育需要多樣化的行動。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學生的大腦更多樣化,而不是掐尖培養。多樣化的好處是讓缺點與錯誤也能成為資源與優勢。建議在學校里建設更多的科技類興趣小組和創新實驗室,在課堂里嘗試使用各種教學技術和各種教學方法。中考高考需要設置更多樣化的評價招生方式,特別要積極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形成新的考試內容和形式,找到解決問題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評估辦法。
第四,加強校內外科學教育的協同,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在校科學課程更強調知識性、系統性和基礎性,以形成基本的思維能力;校外課程更強調實踐性、時代性與多樣性,以形成個性與特長。人的興趣差別實際上主要是在非正式教育中形成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不是通過高度課程化的正規教育來實現,而是在比較寬松和相對自由的環境里養成的。建議規定中小學生,每周都要走出校園到社會大課堂中去調研實踐;鼓勵社會開展各種科技類實踐活動和比賽。
第五,打破科學家神話,讓科學回歸理性。相比四五百年前科學家不被大眾接受,現代社會對科學家是尊重的,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是,科學發展需要質疑、敬畏而非迷信。如果迷信科學、神化科學家,這對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傳播就十分有害。對科學家的神化,會讓許多人認為科學家都是天才,從而打消許多智商平平的孩子們的科學家之夢。建議要大力宣傳人人都有創新能力,宣傳科學家的不畏艱險、努力探索的精神,而不是神化科學家。不允許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所謂的拔尖創新人才班,而是對那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在課余給予更多的機會和寬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