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因舉報當地縣委書記而被逮捕、起訴的河北唐山遷西縣退休老干部馬樹山,獲取保候審,暫時恢復自由身。
和很多案件“走程序”需要很長時間相比,這起案件前期發展之迅疾,令人瞠目,而其后出現的巨大的戲劇性轉折,也是耐人尋味。
案件大致情況是這樣的:2023年12月6日,遷西縣委辦公室向遷西縣公安局報警,稱收到多位工作人員轉交的掛號信件,主要內容是反映縣委書記等當地領導在人事任用上的不正常及不正當問題,以及城區主街道亮化工程的事項等。
2023年12月8日中午,年逾75歲的遷西縣農業農村局正科級退休干部馬樹山,在其家中被遷西縣公安局帶走。次日,他被刑事拘留。當年12月20日,遷西縣檢察院對馬樹山批準逮捕。
今年1月15日,遷西縣法院準許馬樹山取保候審。當日下午5時許,他在當地社區工作人員陪同下,回到家中。同日,遷西縣檢察院撤回起訴決定書,“以不存在犯罪事實為由”,對馬樹山撤回起訴。
從2023年12月29日,遷西縣檢察院以“(馬樹山)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有社會危險性”為由,拒絕律師提出的取保候審申請,到1月15日依法撤回起訴,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轉折,源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核實的基礎上,指令遷西縣檢察院以不存在犯罪事實對馬樹山依法撤回起訴,并將依法作出不起訴處理。
也就是說,因為自上而下的監督與干預“一竿子插到底”,遷西“馬樹山案”不再在偏離的軌道上一路狂奔,最終回歸到正軌。
此事被媒體報道后,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且隨著事態的延續而引爆輿情。
因長期捐資助學、扶危濟困,馬樹山被評為“遷西好人”。一名七旬老人,通過正常舉報的方式反映問題,竟有如此風險,存在用公權對舉報人的打擊報復不言自明。
從法律角度說,誹謗和誣告陷害罪都是重罪。定罪與否關系個人的自由與名譽,是“天大的事”。最高檢不是將之視為無足輕重的個案,而是關系人一生的“天大的事”,并火速糾偏,讓普通人感受到司法公正的溫度。
最高檢的及時介入和迅速糾偏,彰顯了檢察機關糾偏機制的現實效力,并以撤回起訴決定書的結果,向公眾作了一個明確的交待。
公眾欣慰地看到,這一次,正義沒有遲到。只有及時糾偏、迅速洗冤,不讓好人在暗夜中煎熬等待,才能讓更多人相信“正義不會缺席”。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公正司法是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的體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失守,其后果不堪設想。
相關司法部門在履職辦案過程中要慎之又慎,既要以事實為依據,又要以法律為準繩,更要以公平正義為底線。?
正是司法公正如此重要,才使得遷西“馬樹山案”引發公眾關注。其最終走向如何,既關系到馬樹山本人的命運,更關系到公眾對于司法公正的評判和認可。
個案不僅僅是個案,會讓更多人代入其中。想到類似的事情可能發生在你我頭上,誰不會心生恐懼?
因而,關注個案的民意期待,也是一種社會性監督與期盼。
1月18日,最高檢邀請10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召開座談會,征求對最高檢工作報告和檢察工作的意見建議。會上,最高檢檢察長應勇表示,馬樹山案“教訓深刻,全國各級檢察機關都要引以為戒、舉一反三,切實防止此類案件發生”。
他同時表示,對檢察機關在此案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強制措施適用、監督履職等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要在查清事實、準確定責的基礎上,按照司法責任制規定,嚴肅追責。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虛心接受監督并及時糾偏,如此結果讓人欣慰。
一方面,說明檢察機關內部有著嚴格的監督程序,從最高檢到基層檢察院的“一竿子插到底”,如此堅決地刀刃向內,是確保司法不偏向的機制保證。
另一方面,除了內部監督的作用發揮,外部監督的作用同樣不可替代,“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依靠人民群眾的關心、支持和監督做好各項檢察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從這一點說,遷西“馬樹山案”如同一張試紙,對司法公正和法治底色都是一次絕好的檢驗。
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遷西“馬樹山案”糾偏,欣慰之下有期待。
除了期待針對個案進行責任追究,以及公眾更關注的舉報內容真實性的調查和回應,還期待要深刻吸取教訓,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堅決維護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并以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公平。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