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放假在即,孩子們翹首以盼,盼著好好睡覺、快樂玩耍、歡喜過年。但在一部分家長看來,這卻是不容浪費的學習機會,早早給孩子安排上了“十全大補”課,把假期設計成精確到每周每天每小時的“課程表”。
孩子的期盼、家長的想法并不一致,對此,教育部門怎么說?
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認真做好寒假期間校外培訓治理工作,明確要嚴厲打擊以“家政服務”“眾籌私教”“游學研學”“冬令營”等名義進行變相違規培訓等,幫助孩子們度過一個平安祥和、豐富充實、輕松愉快的假期。
寒假到底該怎么過?老問題有沒有新答案?
一
自“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寒暑假期間各種學科類培訓大為減少。然而,一些“隱形變異”卻層出不窮。
有機構“偷梁換柱”,以成人名義報名、實則進行未成年人培訓;有的“掩人耳目”,在居民樓等隱秘場所上課或者以域外賬號線上培訓;還有的“換個馬甲”,以高級家政、住家教師、研學旅行等形式出現。
不管是“高級家政”還是“游學研學”,迎合的都是家長揮之不去的教育焦慮。
科技館里樂享寒假 王章志/圖
對孩子們來說,寒假應該是最快樂的時光,雖然時間不長,但置身紅紅火火中國年的氛圍,體驗走親訪友的溫情、呼朋引伴的暢快,會留下童年的美好記憶、珍貴的生命體驗。但是,如果寒假被變相違規培訓填滿,這份難得的體驗也就被無情抹去。
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寒暑假。對標學霸,有些孩子的寒假被家長“精細規劃”,不僅“卷”語數外,還“卷”音體美。從文化課到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多到得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共同參與才能顧得過來。
家長不僅舍得花錢、花時間,還舍得花心思。孩子哪方面有點跟不上了,趕緊搜羅這方面的信息。筆者有幾個朋友的孩子長跑不行,但市場上找不到跑步輔導班,家長索性眾籌私教,請一位體育院校大學生在寒假教孩子跑步。
但是,如此“充實”、沒有“留白”的寒假,是孩子想要的嗎?真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嗎?
二
沒有家長想讓孩子背負太多壓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健康快樂。大道理都懂,但很多家長一旦面臨現實競爭,還是不自覺地產生焦慮。“一想到如果孩子以后升不了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還是會焦慮、會迷茫。”“買了學區房,不希望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把寒假還給孩子,不能光靠教育部門整頓違規培訓,從根本上說,要治療家長們的“心病”,將廣大學生從盲目內卷的漩渦中解放出來。
用“火熱”的培訓班“填滿”孩子的假期,必定會“灼傷”孩子!
為了應付繁重的校外培訓,孩子往往犧牲了休息和娛樂時間。盲目內卷,導致他們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也不會主動探索和創新,反而削弱了思考能力和判斷力。
家長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味加碼加壓,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幾年,我國未成年人精神專科和心理科門診人數逐年遞增,呈顯著上升趨勢。“雞娃”竟是如此后果,令人心痛。
非遺研學 樂享寒假 李博/圖
筆者也是一位學生家長,曾到處尋找“靈丹妙藥”,想快速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平靜下來之后,也反復問過自己,教育焦慮的源頭在哪里?思來想去,可能是“一代要比一代強”的執念在作祟。如果非要“一代要比一代強”,那些所謂“頂層人士”的孩子們豈不是沒有童年?
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學會自我調適、減壓松綁,很可能在奔跑途中就會倒下。成人尚需如此,孩子何嘗不是?
紓解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給孩子們一個更松弛、更寬闊的成長空間,就要把假期真正還給孩子們。
三
最近,“爾濱”火了,全國各地的小朋友化身“小砂糖橘”“小辣椒”“小‘皖’豆”,組團前往東北游學,撲向“爾濱”玩雪。
看再多的書也是紙上談兵,不如真聽真看真感受。家長與其讓孩子惡補功課,不如讓孩子多見見世面,開闊眼界。
旅游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孩子們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著名美食,用相機記錄下旅游途中那些溫暖人心的精彩瞬間、亦真亦幻的山川美景、憨態可掬的小動物……
旅游歸來后,嘗試自己制作視頻,配上所見所感,成為童年的一份美好回憶。這樣的寒假,孩子喜歡,家長樂意,效果自不必說。
如果不打算出門旅游,也可以鼓勵孩子們關注社會生活,關注身邊時事,走入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市場、漫步公園,去發現身邊的新鮮事,記錄身邊的感人瞬間、社會百態、民生民情,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談談看法,做一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小公民。
在隨意地走訪和記錄中,讓孩子們學會關注生活、觀察細節,這不就是將課堂延伸到社會的最好契機嗎?
寒假天氣寒冷,外出活動少,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家務活技能。讓孩子參與家庭大掃除,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教孩子做一些簡單菜肴,在年夜飯中小露一手,體驗勞動的快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成就感和自信心。
這個寒假,讓孩子過得松弛一點、快樂一點,他們更能元氣滿滿地投入新一年的學習與生活。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