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相比2022年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面臨許多全球性問題和挑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昨日發布《2023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指出,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報告》顯示,中國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取得突破性成就。2015年至202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總指標從58.1增長至84.9,增幅達46.1%,整體發展狀況取得重大改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其中,經濟發展指標2021年峰值為87.3,較2015年增長50.7%;社會民生指標2021年峰值為87.7,較2015年的53.3增長64.4%;資源環境指標總體提升明顯。
從分省指標看,《報告》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排名,位居前10位的分別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天津市、重慶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蘇省和湖北省。
從分城市指標看,《報告》對全國110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綜合排名,位列前10名的城市分別為:杭州、珠海、無錫、青島、南京、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蘇州,其中杭州已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從上述排名看,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首都都市圈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依然較高。
《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相比2022年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各指標間城市排位波動變小,各城市都在平穩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
從國際比較看,在可持續發展指標上,中國城市與各國際城市相比在細分指標上各有優劣。比如,在環境資源與消耗排放方面,國際城市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綠色建筑(低能耗、高能效)、綠色基建(如屋頂綠化)、新能源汽車、以及可再生資源的轉型上。中國城市普遍在空氣質量、能耗與水耗上有著較大進步空間。
《報告》建議,中國在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征程上,一要切實落實“雙碳”目標,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二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建設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三要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四要推動“三北”地區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五要持續優化ESG治理,引導企業投資經營中重視綠色低碳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六要倡導公眾積極參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金鑰匙”理念。
據上觀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