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2月18日,蘇州大學官網發布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應用光學專家,蘇州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潘君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2月18日15時48分在蘇州逝世,享年94歲。
潘君驊(資料圖 來源:蘇州大學官網)
潘君驊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1960年畢業于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普爾科沃天文臺,獲副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報道,1956年,潘君驊接受單位安排到蘇聯留學,師從蘇聯著名天文光學專家馬克蘇托夫。由于潘君驊本科學的是機械,光學只是業余水平,所以他學習更加刻苦。第一年,要求研究生完成哲學、俄語和兩門專業課共四門課程,其中哲學和俄語都要到城里的蘇聯科學院院部去上課,每周兩三次。經過努力,他的四門課程都得了滿分。
“總想著不能給國家丟臉,回國后能夠學以致用。”潘君驊說。
1960年8月,潘君驊回到長春光機所,立即參與到了60厘米中間試驗望遠鏡的研制中,為216工程的設計方案積累了寶貴經驗。
1975年,中國科學院再次啟動2.16米口徑的大型望遠鏡研制任務,并成立了216工程領導小組,潘君驊擔任技術總體組組長。“困難不怕,怕的是沒有求真務實的態度。”潘君驊說。憑著他嚴謹、細致、踏實的科研精神,項目中出現的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得以妥善解決。
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當時遠東地區口徑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文學界的“一座豐碑”,該項目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應用光學領域,光學設計、檢驗、加工密不可分,三者溝通好,好多技術問題容易解決。不管側重于哪方面做研究,對這三個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潘君驊經常這樣對學生們說。
“推公式不是科研的全部,必須動手去試。”潘君驊說。
2019年,一顆國際編號為216331的小行星,獲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被正式命名為“潘君驊星”,以表彰潘君驊長期以來在應用光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