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黑臉包公”和“紅臉關公”是中華歷史上的兩大傳奇人物,在民間備受尊崇。合肥人包公曾在山西運城治理鹽政,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而運城出生的關羽的事跡,更是廣為流傳,運城也通過各種措施,讓關公文化發揚光大。11月17日,“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圓滿結束,采訪團一行在追尋包公足跡的同時,也探訪了當地著名的關帝廟,為“包公文化”的傳承發展“取經”。
解州關帝廟被譽為“武廟之冠”
運城關帝廟景區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關羽的家鄉,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關羽家廟也坐落在此。
11月16日,“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走進山西運城關帝廟景區。相傳,關羽家廟原是關羽的故宅。關羽死后,當地人為紀念關羽,在此建造了一座祠堂,作為奉祀他的場所,距今約1800年。隨著世人對關羽的崇拜和敬仰不斷提升,廟堂也隨之擴建,到明清時期形成現今的規模。2006年,常平關帝廟(關羽家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景區一角
從關羽家廟西行12公里,就是更加高大莊嚴的解州關帝廟。據介紹,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陳末隋初,歷朝歷代均有擴建修葺,現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重修之物,總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一處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古建群,被譽為“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建筑布局為中國傳統的“前朝后寢”及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布局,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
“天下關廟數解州,解州廟內看春秋。”采訪團一行踏上春秋樓,只見一尊關公塑像形神俱妙:關羽側身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捋髯,濃眉鳳眼,目視《春秋》,若有所思。“關羽生前喜愛讀《春秋》,春秋樓因此得名,也稱麟經閣。”解州關帝廟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春秋樓高約30米,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1590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這座兩層宮殿式樓宇上層回廊外罕見的懸梁吊柱結構,是我國建筑中的孤例。
在關帝廟主殿崇寧殿外的石板上,有一處形似腳印的巨大痕跡,同樣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傳說。相傳解州關帝廟全部竣工后,各路神仙前來祝賀,正值解州一帶久旱無雨,關帝心急如焚,拜謝雷公雨婆兩位神仙后,急忙出門相送。此時關帝一腳踏在殿外石板上,一步跨出幾十里,另一只腳踏在中條山之巔。
關公文化旅游節已舉辦33年
采訪團一行
包公文化傳遍神州大地和全球華人地區,是因為包公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之中。而關公崇拜之所以能世代相傳,也是中國人敬仰關羽的“忠義仁勇”,即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有傳播關公文化,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或關公會館。從2019年開始,由解州關帝祖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發起,面向全球開展“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共建活動。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共建“關公文化交流基地”35家,其中國外有6家。
作為關公故里,運城已舉辦33年關公文化旅游節,以關公文化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維系共同的精神家園。2023年9月,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在運城舉行,以“傳承關公文化,共創現代文明”為主題,為海內外華夏兒女搭建一個感悟關公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的平臺。來自法國、泰國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20多家團體組織、1500多名社會各界人士,帶著一大批地域特色鮮明的非遺節目,在關公文化廣場進行集中展演,充分展示海內外華夏兒女頌揚關公精神的氣象。
“關公文化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思想精髓,在新時代傳承弘揚關公文化,推動關公文化研究持續走向深入,需要不斷尋找關公文化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峰說。
讓“關公”“包公”一起走向世界
運城對關公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給了“我從包公家鄉來”活動不少啟發。“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包公。”采訪團成員表示,作為最受華人尊崇的兩位歷史人物,關公和包公文化如何繼續發揚光大,走向世界,還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進行創新。
衣袂飄飄的關公像鏤空手機貼、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版畫、光影交錯的關公紙雕燈……在解州關帝廟文創館內,一系列文創產品令人耳目一新。“文創是活化關公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運城關公文旅接待部負責人趙桐說,近年來人們以關公文化為元素,研創出大量文創產品,深受海內外受眾喜愛。另外,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北京、福建等地巡演,使用關公故里的蒲劇元素展現關公人格魅力,是“關鄉人寫關公,關鄉人奏關公”,也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
“運城在繼承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很多做法也值得合肥去借鑒。”采訪團成員表示,這次采風活動對推動兩地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也具有一定意義。“包公對山西運城鹽池的貢獻很大,相傳包拯離開運城的時候,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他。運城地方戲曲蒲劇里也有包公斷案的故事。”運城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對采訪團一行來運城尋訪表示非常歡迎,“希望我們能一起努力,讓包公和關公一起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江振煥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