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微信公眾號消息,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血管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忠鎬,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3日12時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汪忠鎬生于1937年9月,血管學家,主要從事動脈造影及內皮細胞種植人工血管的研究。他是浙江蕭山人,1961年畢業于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介紹,工作中,汪忠鎬對自己和學生要求,第一,根據不同病情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實施前必須認真思考,全面分析,反復地確認方案,抓住個體差異實施針對性的治療;第二,即使是完成最簡單的手術或者完成很熟悉的手術,也要像做第一例一樣認真和仔細;第三,作為外科醫生,不僅僅是手術匠,更艱巨的任務是對患者術后的嚴密觀察,科學管理。
布加綜合征是一種肝后段下腔靜脈病變導致門靜脈和下半身靜脈高壓的臨床癥候群。面對死亡率高達90%的重癥病人,汪忠鎬帶領團隊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潛心研究,做了68萬人次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在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該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分型、診治建立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創立了多種手術方式,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得到認可和推廣。
此外,他和他的同事、學生一起,還率先開展了多發性大動脈炎嚴重腦缺血的多種架橋手術、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瘤體切開-重建血管法治療腹主動脈瘤、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頸動脈硬化性腦缺血、以血管重建術治療糖尿病肢體缺血等一系列開創性手術治療。汪忠鎬院士自主進行了醫療器械的開發研究,先后成功申報了10項國家級專利。針對臨床應用靜脈型人工血管移植通暢率嚴重低下的問題,在80年代他開展了內皮細胞種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靜脈和大網膜內皮細胞以及骨髓細胞進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種植,實現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內皮化,百日通暢率達到100%,應用臨床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發展到干細胞種植治療下肢缺血。
汪忠鎬在行醫、從教的過程中經常告訴學生要在理解、同情、一絲不茍和千方百計治病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醫德。因為醫德的核心是含辛茹苦的愛心,是實實在在的奉獻。病人是身患疾病并需要幫助的特殊人群,因此更需要愛心、關心和理解。
長期以來,汪忠鎬結交了一批病友,也有更多的疑難雜癥病人源源不斷地慕名而來,汪忠鎬都認真地接待,并告訴他的學生們,不管是什么病人,不管是什么樣的病癥,也不管有沒有錢,都要一視同仁,盡全力去救治,決不能厭煩,更不能敷衍。
據政事兒
請輸入驗證碼